西双版纳小乘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双版纳小乘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c42c4ce45c3b3567ec8bb7

www.showdoc.cn

西双版纳小乘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1.西双版纳旅游业与佛教文化

1.1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支撑点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她的气候有高温多雨的特点,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原始森林公园,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的多瑙河”, 河两岸有6000多种植物,700多种野生动物。这庞大的生物群落,瑰丽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地球上一大奇观。

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众多的植物种属相互交错生长,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两双版纳还盛产橡胶,是全国第二大橡胶区,橡胶单产居全国之首。丰富的植物和温和的气候,各种动物生存繁衍有了块理想家园。目前有鸟类达近400种,兽类67种,昆虫1437种。其中不乏亚洲象﹑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兀鹰等世界性,国家级保护动物。所以这里1986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1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近84万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长期以来,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为开发祖国的疆土,缔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和天堂般的人居环境,谱写了自然与人文的光辉乐章。西双版纳浓郁的傣族风情对游人有很大的魅力,傣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

1

www.showdoc.cn

记载,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之一。傣族人民感情细密,能歌善舞,普遍爱好音乐。他们住着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牛或堆放杂物。每户竹篱环绕,自成院落,村寨临江傍湖,果树掩映,环境十分优美。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博大的佛教文化,别具风格的傣家竹楼,独具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争相参观游览。

宗教虽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属思想意识领域,但宗教思想、宗教活动、宗教建筑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旧谚说:“天下名山佛道半。”道教文化、汉化佛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极富东方人文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同时,宗教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化性强,随着旅游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观赏层面上了,人们更注重旅游产品的品味,强调旅游的文化性,因此宗教旅游正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宗教的神秘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普通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对那些喜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则是最佳的旅游项目。宗教文化原汁原味的永恒魅力及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关切永久地吸引着人们。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们的好奇心。正是因为这些普通人对宗教不了解,对新奇的宗教活动或仪式以及对含有丰富文化内蕴的宗教建筑、雕塑等充满了好奇心,为了满足自己这种好奇求知的心理,更多的非宗教信徒参与到宗教旅游中来。宗教旅游已经成为当前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文化旅游是无可抗拒的,而且复游率高,他们会定期、多次前往心目中的圣地或圣寺。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目前,各种宗教徒的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左右,他们无疑是宗教文化旅游的稳定的强大客源。另一方面,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优先选择规律来看,旅游者总是愿意选择知名度较高、神秘性较强的旅游地。一般来说,宗教总是与某些特定的神秘传说和仪式相联系的。而且宗教文化遗产遗迹几乎集中体现了历史上各种艺术美的精粹,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因而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西双版纳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在云南旅游目的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www.showdoc.cn

1.2小乘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西双版纳旅游业二次创业的主要内容

西双版纳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国乃至世界树立了“西双版纳”旅游品牌形象,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强调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思路,随即,西双版纳全面展开旅游“二次创业”,投资1.6亿元助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小乘佛教已经深入到西双版纳民众的生活文化思想各方面,小乘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西双版纳旅游业“二次创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更深层次地开发小乘佛教旅游资源,使其真正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又一特色项目,促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云南实现旅游大省的目标做出努力和奉献。

2. 西双版纳宗教的发展

2.1西双版纳的宗教发展概况 2.1.1佛教在云南的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虽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对我国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产生过普遍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之我国各民族的固有宗教及传统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世界三大宗教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中传播发展不同,其作用及影响也不同。在我国,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也是宗教种类最多的一个省。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16种跨境居住。由于民族、地域、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云南有丰富的原始宗教形态,以及道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含天主教)、伊斯兰教,还有原始宗教与道教、佛教融合演变的民间宗教。云南是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交融混生、互为消长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王国”。因而,不论是从比较宗教学,或是从宗教历史学、宗教现象学的角度来调查,云南宗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而云南的佛教文化在全球佛教文化中是极有特色的,这不仅因为在这片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生共存着当今佛教的三大主要流派即大乘佛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在于云南

3

www.showdoc.cn

的佛教文化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多民族性特点,从而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出云南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云南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结果。虽然有关于佛祖亲临傣族泓扬佛法的传说,但无论是史籍还是考古发现,都没有提供可信的证据,因此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无论是最早传入云南的阿吒力教(有学者称为白密)、汉传佛教还是稍晚一些入滇的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其时间都不会早于唐代。⑴⑴如果考察一下佛教入滇的路线,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少数民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地区,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也是云南佛教文化最初的生长地区。后人据这些记载认为南诏时期除密宗之外,汉地佛教的其他宗派传入云南洱海地区,进而由西向东,渐及滇境。元代之后禅宗逐渐在云南汉地佛教中成为显教,但其最初的流传地仍在洱海地区。吴伟业的诗句:“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点出了洱海地区在云南汉地佛教文化中的地位。7世纪,在印度佛教密宗、汉地佛教以及本地原始宗教的共同影响下,藏传佛教这一新的流派在世界屋脊上诞生。藏传佛教之入云南的脉络比较清楚,由于南诏曾一度归附吐蕃,因此流传藏区的藏密也在唐代后期传入滇西北地区。在“后弘期佛教”藏传佛教逐渐形成,以西藏为中心,南传入云南西北的藏区,又逐渐为纳西、普米等民族所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入滇的情况与藏传佛教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此派先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并占据了支配地位,然后由缅甸向东、泰国向北逐渐传播,最终为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区的傣族及其他民族所接受。通过以上简略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自北、西、南三个方向传入云南,最早浸润的是广大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居住在滇西、滇西北的白、彝等族的人们成为云南最早的佛教信徒,在以后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民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汉文古籍中,多把来自天竺的李成眉、来自西域的禅陀等外邦人以及由蜀入滇的段义宗等人奉为云南佛教的奠基人,当然也有民族人士参与佛教文化传播的记载。由于佛教文化入滇的这种特定情况,从一开始起,就形成了云南多民族信奉佛教的格局。藏族和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的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与藏族共居的普米族、部分纳西族以及摩梭人等,与傣族共居的布朗、德昂、阿昌、佤等民族也成为佛教信众。信仰汉地佛教的除汉族外,还有白、彝、

有关佛教各流派传入云南的时间,可参看: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颜思久主编:《云南宗教概况》,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