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原始资料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毕业设计原始资料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a68d533c1ec5da50e270b7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33页

Ap=

Npe?1?0.2??con2.49173?106==2232.736mm2

0.8?1395采用3束6¢s15.2钢绞线,提供的预应力筋截面面积为:Ap=3×6×139=2502mm2,采用夹片锚,¢70金属波纹管成孔,预留管道直径约为75mm,预应力筋束的75mm预应力筋束的布置如下图所示:

17550407136 4.2 预应力纲筋的布置 4.2.1 跨中截面预应力钢筋的布置

根据《公预规》9.1.1条规定,管道至梁底和梁侧净距不应小于30mm及管道直径的1/2。

根据《公预规》9.4.9条规定,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直线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40mm,且不宜小于管道直径的0.6倍;对于预埋的金属管在竖直方向上可将两管道叠置。

跨中截面的预应力钢筋初步布置如图 4.2.2 锚固面钢束布置

为使施工方便,全部3束预应力钢筋均锚于梁端,这样布置符合均匀分散的原则,不仅能满足张拉的要求,而且N1,N2在梁端均弯起较高,可以提供较大的预剪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34页

力,此时钢束群重心至梁底距离为: ap=

50?40?71=53.67cm 3 校核上述布置的钢束群位置:

△ y= ap-(yx-hx)=53.67-(110.7-59.02)=1.99cm>0 说明钢束群重心处于截面的核心范围内 4.2.3 其他截面钢束位置及倾角计算 (1) 钢束弯起形状,弯起角θ及其弯曲半径

为简化计算和施工,所有钢束位置的线形均为直线加圆弧,并且整根钢束都布置在同一个竖直面内,确定钢束起弯角时,既要照顾到其弯起产生足够的竖向剪应力,又要考虑到所引起的摩擦预应力损失不宜过大,N1,N2和N3弯起角θ均取θ=8°,各钢束的弯曲半径:RN1=45000mm,RN2=30000mm,RN3=15000mm,钢束各控制位置的确定以N3号钢束为例,其弯起布置如图

θ/2125直线段40ci10ai弯止点θ导线点Lb1Lb2弯起点直线段跨中截面中心线aLzLdLwXkXi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35页

(2) 由ld=c.ctgθ0确定导线点距锚固点的水平距离:

ld=c.ctgθ0=400×ctg8°=2846mm

弯起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 : lb2=R.tg

?02=15000×tg4°=1049mm

∴弯起点至锚固点的水平距离 : lw=ld+ lb2=2846+1049=3895 mm 则弯起点至跨中截面的水平距离为 : xk=29160/2+249.72-lw=10935mm

根据圆弧切线的性质,图中弯止点沿切线方向至导线点的距离与弯起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相等,所以弯止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为: lb1=lb2.cosθ

=1049×cos8°=1039 mm

∴弯止点到跨中截面的水平距离为:xk+lb1+lb2=10935+1039+1049=13023mm 同理可以计算N1,N2的控制点位置,将钢束的控制参数汇总于下表2.9

各钢束弯曲控制要素表 表2.9 升 弯 高 起 值 角 C o() (mm) 1510 8 弯 起 半 径 (mm) 45000 钢 束 号 支点至锚固点 的距离(mm) 弯起点至跨中截面 的水平距离 (mm) 弯止点距跨中截面 的水平距离(mm) N1 93.73 783 7046 N2 800 8 30000 193.51 6984 11160 N3 400 8 15000 249.73 10747 13023

(3) 各截面钢束位置及其倾角计算

仍N3号钢束为例,计算钢束上任一点i离梁底距离ai=a+ci及该点处钢束的倾角θi,式中a为钢束弯起前其重心至梁底的距离,a=100 mm,ci为i点所在计算截面处钢束位置的升高值。

计算时,首先应判断出i点所在的区段,然后计算ci及θi,即: 当xi-xk≤0时,i点位于直线段还未弯起,ci=0,a=ai=100mm,θi=0 当0<xi-xk≤Lb1+ Lb2时,i点位于圆弧曲线段,ci及θi按下式计算,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36页

ci=R(1-cosθi) ,θi=arcsin

xi?xk R当xi-xk>Lb1+ Lb2时,i点位于靠近锚固端的直线段上,此时,θi=θ0=8°,

ci=(xi-xk-Lb2)tgθ

0

各截面钢束位置ai及其倾角θi计算值详见表2.10

各截面钢束位置及其倾角计算表 表2.10

截 面 钢束编号 N1 跨中 xi=0 N2 N3 N1 L/4 xi=5490㎜ N2 N3 变截面 xi=13909㎜ 支点 xi=14580㎜ N1 N2 N3 N1 N2 N3 xk (㎜) Lb1+Lb2 (㎜) xi –xk (㎜) θ=arcsinxi?xk Rci(㎜) ai =a+ ci (㎜) (°) 783 6984 10747 783 6984 10747 783 6984 10747 783 6984 10747 6263 4176 2088 6263 4176 2088 6263 4176 2088 6263 4176 2088 为负值, 钢束尚 为弯起 4707 ﹤0 ﹤0 13126 6925 3162 13979 7596 3833 0 0 100 6.004 0 0 8 8 8 8 8 8 247 0 0 1402 678 297 1497 773 391 347 100 100 1502 778 397 1597 873 491

(4) 钢束平弯段的位置及平弯角

N1,N2,N3三束预应力钢绞线在跨中截面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在锚固端三束钢绞线则都在肋板中心线上,为实现钢束的这种布筋方式,N1,N3在主梁肋板中必须从两侧平弯到肋板中心线上,为了便于施工中布置预应力管道,N2,N3在主梁中的平弯采用相同的形式,其平弯位置如图所示,平弯方程为: y=120-8.33×10-7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