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学考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6080a2f7ec4afe05a1df96

弊端在于它不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也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相对应的教学制度。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特点: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的发展和专攻方向;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新见解、研究的新成果也可以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它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统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缺点:但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是学分制最大的缺点。 14.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和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对于我国高教和高校的改革有着现实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是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三是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四是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核心课程的不断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完善学分制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一是完善学分制必须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上做文章;而是学分制改革必须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相适应,逐步建立校际间相互承认学分的制度和按学分收费的制度;三是完善学分制必须与其他教学改革相配套,逐步建立学分制与主辅修制、双主修制、双学位制及工读交替制等教学制度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15.结合实际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教师固然可以通过进修方式补充新知识,而参加科研却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参加科研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渠道

(二)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 (四)科学研究还是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必由之路。 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六.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应用题:

1.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较突出的“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及“近亲繁殖”

等现象,宜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就是要是教师和学校双方变人身依附关系为平等的合同关系,双方按合同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有应聘。辞聘的权利学校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力。其次,对于相对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高一级的职务岗位或较优厚的待遇,引导、鼓励一批教师到这些专业、学校、地区去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的教师浪费严重、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再次,通过教师调整与合理流动,可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为防止和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补充教师尽可能选留不同学校毕业生或选调外校教师;二是教师定期流动制。

2.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应该如何进行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1)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2)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

(3) 符合高级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1) 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2) 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

(3) 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不问社会是否需要,有什么师

资、设备就办什么专业的“因神设庙”;二是为了提高学校声誉,明知社会不需要,也要扩大或保持硕士点、博士点和研究生招收人数;三是追求学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顾需要与条件,都向“文理渗透”、“理工结合”靠拢,为了升格、更名,任意扩大系科专业设置;四是由于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拨发,学校不论长、短线专业,只要多招生就能多得到经费,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人数等。

3. 如何科学地、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1)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 (2)未来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 (4)未来社会还要求人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 (3)培养要求应体现层次、规格的差异性,切忌笼统 (4)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