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学考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6080a2f7ec4afe05a1df96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14.专才教育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15.根据规模来划分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

(一)英才高等教育(二)大众高等教育(三)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关系 16对教育平等概念的理解

(1) 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 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3) 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17. 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这是一种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利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命令、拨款、监督和行政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 特点:第一,政府和高校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高校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第二,高校的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划拨,因此高校必须面向政府承担责任;第三,在利益关系上国家作为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统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活动,履行全面的职责。代表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典 18. 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权力分散型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特点:第一,承担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协调的权力,但其管理的方式一般具有宏观指导、服务和监督的性质;第二,高等学校作为法人实体在地方政府大的政策框架下,依法独立办学;第三,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分权制的一个典型特征。代表国家:美国。 19.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一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

特点: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代表国家:德国,日本,英国。 20. 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

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主要以法国为典型。法国政府表现出了其强大的国家意志,它采取了直接干预的形式,大学一般由国家举办,政府对高校采取“科层化”的管理方式,即以法律和严格的规章为依据,实行所谓的理性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政府出于等级的顶层,而高校则作为等级的底层。 优点: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有利于从全局角度统筹规划;实行登记管理,有助于上下一致,使政府的意图得以有效的贯彻;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了高校办学的统一性,能避免管理上的混乱,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缺点:由于权力集中而形成的刻板的科层化管理模式,往往显得比较僵硬,它一方面人为地养成了大学的惰性,使之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不利于高校间展开正当的竞争,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也阻塞了社会参与办学的渠道,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单一。

21. 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

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形式主要以美国为典型。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活动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有社会政治团体、社会用人部门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等,直接介入到高等教育决策活动当中,这是一种显性的干预行为;另外一种则是社会以隐性的市场机制来潜在地引导高等教育的内部行为。

优点:应归功于其独特的权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由于政府极少直接干预高校的内部行为,而是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的作用,来鼓励高校展开竞争,因而使美国高等教育体现出极具活力的多样化特征。

缺点:市场化也难免带来一些负效应,如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为满足社会需要,课程过于细化,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2. 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型大学始终处在相对封闭的自主办学状态,主要以英国的老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优点:无疑有利于弘扬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使高等教育活动按照其内部逻辑自我演绎,因而大学或许会真正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圣殿。

缺点:可能造成大学脱离现实社会,是指丧失了作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源的作用。 23. 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1)1950—1955年期间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内部的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

(2)1956—1960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

(3)1961—1966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

(4)1966—1978年为“文革”期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力结构出现混乱

(5)1978—1984年期间,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6)1984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7)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二)文化、传统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教育因素 25.一体化模式

(1)减少机构件的质量等级差距

(2)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3)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4)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

(5)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校机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 (6)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是充足的 (7)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 26.多样化模式

(1)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它重视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

(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3)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

(4)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

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27.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级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28其劳动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29.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只是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 (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 (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3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31.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加强理解和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2.专业的形成条件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资深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33.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 (2)要从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 (3)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要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按服务对象范围划分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主干学科

(5)专业范围应有较宽广的覆盖面 (6)专业设置要考虑布局的合理性 (7)专业设置应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 34.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1)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 (2)未来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 (4)未来社会还要求人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35.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 (3)培养要求应体现层次、规格的差异性,切忌笼统 (4)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可比性 36.教学过程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7.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38.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应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 (2)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3)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4)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39.课程建设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教学梯队建设(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3)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4)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5)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40.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1.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有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二)教师的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三)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42.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一)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三)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3.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 (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44.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特点

(一)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大学是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