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81481ec5da50e2524d7fd2

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三.萧萧 《萧萧》分析

沈从文中国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杰出而重要的作家。这位曾经表示自己“对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作家,出生于湘西落后的穷乡僻壤,在其散文与小说总是流露出对湘西的人与物的关爱,对家乡的真朴感情有十分直接的流泄。代表作《萧萧》一著便着重于沈从文家乡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命运。 1.小说的三个主要线索 (1)萧萧嫁作童养媳

萧萧出嫁:别人哭,她不哭——原因从这家转那家。 童养媳:丈夫三岁。婚后任务:看丈夫。 日常休闲:晚饭后闲暇时光。议及女学生

“女学生”:从本地过身,打球、读书、花钱、坐车、自由结婚、男女平等---城里人的生活

对比:城里人与乡下,不可理解!(咬人) 城里人:软绸衣服、精美饮料、好事情 乡下人:得十多斤细麻 、二三十担瓜 萧萧:照料丈夫、绩细麻四斤 (2)萧萧被花狗诱奸

花狗大教萧萧弟弟唱山歌 挑逗萧萧:唱开心红脸的歌

萧萧怀孕 花狗逃走

(3)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

处罚萧萧:沉潭、改嫁、生儿子

作品在赞美:生命的美、 人性的美、 人情的美 2.萧萧人物形象的意义

萧萧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浑然不觉的可悲状态加重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力量。小说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种种违反人性的陈规陋习。能促使自我意识苏醒,进而激发人追问“自由”、“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的绝好契机就被萧萧在糊里糊涂中轻易放过了。这也注定了她难以成就一个“新我”,只能是无数童养媳中平凡的一个,这也是萧萧的可悲可叹之处。 作者对萧萧的命运的态度: 萧萧天真、善良的天然之美,在那种偏僻的山村吸引了人们的原始的爱美之心,但这种美经过人性糟蹋,被摧残,是萧萧不可对抗的命运。 3.“女学生”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

5

4.《萧萧》的思想意义: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

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 ,以 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答案:1.北宋。2.《资治通鉴》,编年 (二)字词解释题

⒈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侵夺。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用绳子捆绑,指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中原之地。则效: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七、研习与思考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6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国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证明没有冲突的变革,便没有文明的前进与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一个是主张胡族向汉人学习,一个是主张汉族向胡人学习,前后相映成趣,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资治通鉴》对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也有详细的记载,阅读下列文字,谈谈孝文帝是怎样让大臣们听从他的主张的。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二月)壬寅,魏主北巡;癸卯,济河;三月,壬申,至平城。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燕州刺史穆罴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平阳公丕曰:“迁都大事,当迅之卜筮。”帝曰:“昔周、邵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卜而龟焦,天老曰‘吉’,黄帝从之。然则至人之知未然,审于龟矣。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何为独不得迁乎!”群臣不敢复言。

??

魏主欲变易旧风,(十一月)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卷一百三十九) (建武二年五月)甲午,魏太子冠于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因顾冲曰:“卿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卷一百四十)

答:第一步,说服尚书于果和平阳公两位要臣,讲明治国不应墨守陈规,也不能诉诸迷

7

信。第二步,在朝廷上,当众问明群臣意见;采用严厉的措施,命令全国上下坚决执行,违者治罪。

孝文帝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是最主要的;其次,他能抓住主要官员进行劝说,讲明道理;对一般臣民,则采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迫令执行。 五.晋公子重耳之王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 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 、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答案:⒈ 编年。2.晋文公。 (二)字词解释

⒈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进棺,指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依仗、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六、研习与思考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突出描写的有详有略。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

3.晋文公重耳得以成就霸业,《左传》连续记述了他从出亡到通过城濮之战取得霸业的全过程。课外选读《左传》有关晋公子重耳的其他几则故事,以“晋文公称霸”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短文。

答:此可用《左传选》或其他,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六.长恨歌

8

校: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 贰:不专心,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不谷:君王自谦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