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f6285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b

(10) 文本细读的姿态和立场决定着具体的细读方法和策略。

(11) 文本细读的三种姿态:作者崇拜的姿态,读者崇拜的姿态,文本崇拜的姿态。

(12) 选择何种细读姿态,是教师的一种自由。——细读姿态的多元性。

(13) 文本细读,就是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层面内涵。——细读指向的言语性。

(14) 我们在文本细读是,既要消化吸收、整理批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饿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细读结论的兼容性。

(15) 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我们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这些通过自己亲力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16) 文本细读虽然是一种技术,但是,它最终关乎的却是教师自身作为一种专业人格的修炼,它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我们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细读文本,是对教师语言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

(17) 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自身的

“精神惰性”问题。

(18) 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要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

(19) 你有多种方式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可以“千万次地问”,可以“活在文本中”。

(20) 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细读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

七、 对话 1、对话的类型:

(1)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2)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4)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最重要。 3、师生之间的对话本质上是不能预设的。 4、师生对话的基本模式:倾听——理解——应对。

5、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而是一种生命的全方位敞开。看学生的表情,关注他的眼神,观察他的姿势,注意到小组之间排位组合的关系,学生身体之间的接触程度等等。只有当学生进入你的“在感”,进入那你的“倾听的雷达区”, 他们的主体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和落实。

6、理解:

(1)对话的实质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

(2)对话当然包括评价,但是评价不能涵盖对话的本质内涵。 7、应对:应对是理解之后作出的那种自然而然的反应。在应对的过程当中,要继续去倾听。对话要有来回。

8、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全然打开,去倾听、去理解儿童的思想观点,也只有这样,你的对话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效应。儿童之所以这样想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他的逻辑。

9、对话的本质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本质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理解、一种引导。

10、对话的技巧: (1)悬置。 (2)注意拐点。 (3)自然语言。

(4)肢体语言:首肯也是一种对话,用肢体语言应对,有事效果反而比自然语言更好。

(5)认同强化:顺着学生的意思,适当地加以强化、加以展开,这是对话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策略。

(6)注意对话节奏:什么时候改延宕,什么时候该留白,这个火候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这个功夫,绝对要靠苦练,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

(7)借花献佛。巧借,借孩子的话来夸这个孩子,又省心,又讨巧。

(8)指点方法。(方法上的总结、概括)

(9)提炼上升。不是把对话停留在一个层次上,而是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递升。(思想上的升华)

(10)重复呈现。“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一起再一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孩子重新说,其他人重新听,是评价,也是赏识。

(11)专心致志的倾听,也是一种对话!

11、技巧是随时可能变的,但是,技巧的背后是什么?是价值取向,那是比较恒定的。(我的理解:低年级识字为主,无论什么学习活动,只要有机会,就识字。高年级阅读教学,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只要有机会就渗透,不要想着到课堂结束的时候再揭示。这样,有了一个主心骨,任凭学生怎么想,怎么说,只要不离开文本核心价值的范围,都是可以的,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就不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拉也拉不回”的尴尬局面了。)

11、对话的意义在于它的每一个当下,这个观念相当重要。 12、(1)对话,一种心灵的抚慰。 (2)对话,一种智慧的启迪。 (3)对话,一种生命的赏识。 课堂当中的对话,应该以赏识、激励为主。 (4)对话,一种价值的去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