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讲练系列 苏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讲练系列 苏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43b73dee06eff9aef8078a

②《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虽因仕途失意,产生过消极“遁世”的念头:“欲乘风归去”,但积极的生活态度终于占了上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结尾的良好祝愿更是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③《我的思念是圆的》

这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亲情在他心中变得浓郁起来。诗人由眼前之物“中秋的月亮”“西瓜”“苹果”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远方的朋友,骨肉亲人,心头渗入更沉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这三首诗词都是中秋咏月题材的作品,作者都借助“月亮”这一形象,来表达对亲人或是朋友的思念。但由于各自的背景、心境、生活态度的差异,他们所抒发的情怀又不尽相同,阅读赏析时要注意体会。(一般来说,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比较赏析)

强化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bòji gēda suì qua

( ) ( ) 鬼( ) 打更( ) 宫(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填空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 (朝代)的 ,词中流露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与热爱的句子是 , 。

4.学习了《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后,你认为这三首诗词的共同点是什么?

5.《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写了过春节的哪些习俗?你能说说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往来,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1)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文中划线句子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

(3)作者把过年的场面写得热闹非凡,联系全文,你能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吗? (4)你认为选文中哪一件事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用心 爱心 专心

5

7.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词语 具: 把: 就: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你知道它的哪些习俗?(可从文中找)

(3)你能用现代汉语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的意境描述出来吗?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元宵杂谈

农历新年过后,接着来的就是“元宵”佳节了。元宵在古代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尤其在宋代最为盛行,甚至比新年还要热闹),到了近代,则渐渐冷淡了。可见风俗也是随着时代变的。元宵既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因此有不少“佳话”或者并非佳话的故事流传,不妨拉杂谈谈。

由近及远,先从“洪宪皇帝”的一则笑话谈起。

元宵的应节食物是汤圆,汤圆的别名也叫“元宵”。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认为大不吉利,于是在他“登基”做“洪宪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准百姓叫“汤圆”为“元宵”,又下令要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

时人因袁世凯取消“元宵”,作了一首儿歌讽刺他道:“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袁世凯所铸的银币有他的肖像,一般人都叫做“袁大头”。

封建统治者诸多忌讳,又最害怕百姓的讽刺,古今一例。明代就曾发生过一宗“元宵惨案”,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干的好事。

元宵习俗是喜欢打灯谜的,那一年元宵,朱元璋微服出游,在南京城里某家人家看见许多人围着打灯谜,他也挤进去看。这灯谜是一幅“谜画”,画的是个大脚妇人抱着个西瓜。朱元璋猜不着,回去和他的马皇后谈起,马皇后大怒道:“这刁民在讽刺我,那谜底不就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吗?原来这位马皇后是临淮县人,属于淮西,她又恰恰是一双大脚。在那个时代,富贵人家的妇女以缠足为美,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女子就可以夸耀邻里。马皇后认为这是讽刺她的出身贫贱,故而勃然大怒。

朱元璋为了替他的皇后出气,竟下令将那家人家所在的水西门一带的百姓斩尽杀绝,从水西门到新桥,杀了数百家人家,只漏网七家。据说南京现在还存在的“七家湾”这个地方,就是因此得名的。 ????

有关元宵的诗词很多,我最欣赏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宵》。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三句,是历代词家赞赏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词可以代表人生三个境界中最后的一个境界——毕生执著以求的事情(为学或者追求某一理想),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了最后成功的境界。

(1)文章里一共写了几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结合你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你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理解。

(3)你读了“元宵惨案”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1、xǐng絮叨 撺掇 眷 桕 呐 泅 zhàn 2、使我的心也沉静,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3、(1)这两段景物描写都有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但前一处愉快之中有急切,从“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等句子上可看出来。后一处愉悦之中更显轻松,如文中“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连月光都显得“格外的皎洁”。 (2)语言、神态,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办事果断,考虑周到,而且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如“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为乱跑,我们又都识水性”就表现了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我”怀念不仅在于受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本的孩子一起参与了吃豆的全过程,和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纯朴真挚的感情、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4、(1)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 (2)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作了铺垫。 (3)倒叙:“数天以前??练习进退”插叙:“平常时节??才拖下水去。”这样安排既突现了重点场景,又给人留下整体印象。 (4)体现的是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5、(1)突出了天气的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2)以“八月的阳光”为线索。 (3)学费昂贵。作用: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4)既暗示了生活的艰难,也象征了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5)略 第二课时

1、簸箕 疙瘩 祟 gēng 阙 2、C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北宋 苏轼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4、都是以咏月为主要内容的,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从写作方法上看,三首诗词都是寄情寓物的,重点都在抒情。 5、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健康、平安、幸福以及亲人团聚的渴望和祝愿。

6、(1)时间顺序 (2)“舍不得吃”是因为太珍贵,难得吃到,而且非常好看,这是珍惜、俭约的心理,“吃起来却没有个够”是因为味道好,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所以不矛盾。(3)写出了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略 7、(1)准备 端、握 靠近

(2)重阳节 登高 饮酒 赏菊 (3)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着(4)叙写了一次应邀到农家作客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与故人之间淡泊如水的真挚友情。 8、(1)共写了“元宵笑话”“元宵惨案”“元宵诗词”三个故事。 (2)可以与文中意思同,也可以另辟奚径,言之有理即可。 (3)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