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91c8a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c

2017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都来自无机环境 B.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是植物所特有的 C.动物的行为信息只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除了来源于无机环境,还来自生物自身;植物可以通过物理信息、化学信息传递信息;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进行信息传递。

2.下列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

B.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强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差。

3.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①③

生物群落大气中的CO――→化石燃料 2②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答案:B 解析:图示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是消费者,f是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图示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生物;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寒带针叶林的弱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其直接价值的体现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B 解析:寒带针叶林的环境比热带雨林的恶劣,因此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强;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是其间接价值的体现;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答案:A 解析: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解题关键。甲、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乙、丙表示消费者。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d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缺少丁类生物,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7.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答案:B 解析: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S值越小,故B项错误。

8.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返、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的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10.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答案:C 解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

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12.某山区被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森林生态系统并没有破坏,其根本原因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森林中剩下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

C.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D.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能进行自我调节,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机制。

13.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捕食且三者分别处于第一、二、三营养级

答案:D 解析:从图中B和A之间有双向箭头和其他箭头指向来分析,二者应分别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依次分析得,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C为初级消费者捕食生产者,C→D为次级消费者捕食初级消费者,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E是分解者,不会捕食B、C、D。

14.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