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高大师《心经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云高大师《心经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bdc548bcd126fff7050b99

沙门神方、法讲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律师、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昭仁寺沙门慧立、天宫寺沙门玄则、京师大总持寺沙门玄应、大兴善寺沙门玄谟。还有遗通文学士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府、杜正伦等善知识一并参持各行译经事务。由于玄奘大师的译经组织较为精量。且均为高僧大德所为。故所译之经、律、论三藏圣籍。得到了信、达、雅的标准译著。故所以在本七本译著《心经》中。唯玄奘法师译本最为宏广奉行。

第二部分 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观音菩萨是也。《菩提心义》说:「彼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眷属无量、一切皆无量。故以立谥号。而本名观自在王如来。眼如四大海。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故为名也。」观其一切自在无碍。故名观自在。此论观者。作胜义之说。故这里的观字。并非用眼睛观看。亦非用起不了观照功能的肉团心去观。也非用六识分别去散乱观想。而是以自心本具的观照般若妙智。去观照自身世界与外界

四大之实相。由观照般若起用。断除我执。随之深入观照工夫。而后断除法执。物、我、法悉皆空寂无相。自在者。即任运无碍。智照平等。观照万法皆为空而不空。是故观空不著其空。观有不著其有。如《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之意也。于此则境随心转。非谓凡夫心随境迁也。如心随境迁。则受五蕴诸法之缚。故永于轮回流转。境随心转。则五蕴空寂而无功用。于此实相般若现前。证入空有无碍。得大自在。故名为自在。凡所众生。心有挂碍。执于烦恼流中。故尔不得自在。因众生不知以何起智观照。更不知三般若之存在。因此处处以眼观照一切。以妄心分别一切。所以被境所迷。为万法所转。作五蕴之奴。执处于贪嗔痴爱喜怒哀乐而生。故不得自在。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于因地中。修耳根反闻功夫。了悟本来面目。实相般若。解六结而越三空。获二胜而发三用。证得观听不二圆明无碍。得大自在。此自修自悟自证之自在。于无著妙力自在成就中。发愿寻声救苦。凡有众生于诸苦恼、七灾、三毒。称念菩萨名号。是菩萨能施自在无碍之力。解脱众生一切灾难。诸刹现身。随类应化。应机说法。度脱有情。得大自在。此乃度生自在。又能以无畏施予众生。解脱一切诸苦。由于真实不虚。名实施自在。故名观自在。

菩萨二字。常被世人所误解。误认作土地、城隍、泰山石或坛神等鬼神之类。亦有人作妖言惑众邪门巫士为菩萨。亦有社会骗子装神弄鬼自称观音菩萨附体。凡信之者实为愚迷之鉴也。其实菩萨二字当作梵语「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之意。萨埵是有情。《成唯识论述记》「梵云萨埵。此言有情识故。」此指萨埵即是一切有生命情识的生物和人之总称。合之一句乃觉有情。即以佛说之法去教化度脱众生。菩萨乃菩提萨埵之简称。凡称菩萨者即是指发大乘心。修大乘法。其愿均建立于自觉觉他。以菩提心为务。故菩萨三字并非小乘罗汉、辟支佛所能有资格享受的称誉。更非天人鬼神能沾边的名字。根据觉有情三字。当作菩萨修行起用。有三要解释。第一约自利释。虽然依佛之教。修行解脱生死。分证深浅不一之如来觉道。但照常有无明未尽。第二约利他释。以种种形。多异方便。游于诸有情中。随机行化。分度一切所述众生。第三约两利释。由于菩萨还未彻底圆满三身、四智。未证达无上菩提。不能住入与佛无二无别之大圆觉地。故依佛之法。上行无上觉道。求达彻底圆满无上菩提。在自修行持中。又当依一切有情为自修之行。因此下化一切众生为务。故称之觉有情。此观世音菩萨亦称大士、

开士、法王子、等妙觉、摩河萨。古德云:「菩萨六度共修。万行繁与。不违本愿。普度众生。不舍尘劳。而作佛事。宁可损己专为利生。刀山火海代生而受。故于度生之际。常发心者。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在苦趣救度众生」。此举圣人罗汉天人焉能比之。鬼神邪说焉沾皮毛也。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行为。为三业之具体行动。即是一切现象的生起之活动。圣人凡夫均有其行。圣者之行。而依佛之教化。为利有情起行。凡夫首执于我。认妄为心。被轮回所缚。落于烦恼生死起行。此解行即观世音菩萨因地用耳根工夫。反观自性清静平等之法行。此法行即是无执诸法之行。此行不见诸法皆空。也不见诸法不空。见一切如幻化。如电视屏影。视而有而非实有。《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密。不见我行般若波罗密。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密。」诚以修行之要。首须遗尽闻思诸慧。彻悟真空。由无所得、无分别故。无行无不行。是名为行。是名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深者。即有浅者。深浅皆对比而言。如《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