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111771f242336c1eb95e3e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目 录

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 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一、班杜拉的生平….………...…………..………………………… 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4 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

一、人类行为的分析………..………………………………………

(一)人类行为的起源…………………...………………….… (二)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9 三、观察学习与模仿……………………………………………13 四、三元交互决定论……………………….…..…………………1 五、自我效能论…...….……..……………….……………………21

(一)何谓「自我效能」………………………………………21 (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21

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24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24 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24 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25

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28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28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30

(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3 (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31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33

(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33

(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33

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36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36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37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37 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37 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39 捌、参考书目…………………………………………………………41

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

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斯金纳(Skinner)所属的行为学派曾是风云心理学界二十余年之主流;然而在一九六○年代晚期和一九七○年代初期,其他学习观点渐受重视,其中之一便是最初被称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社会学习论(Bandura & Walters,1963)。(吴幸宜,民85)

有关人类观察学习的信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时代。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提供最佳的榜样,让学生观察然後起而仿傚。随後,观察学习的现象就被视为理所当然,并被当做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段期间,有关观察学习的研究,一直付之阙如。

社会学习理论原本衍生自行为学派(behaviorism),在本世纪初期当行为学派的始祖华生(J. B. Watson) 发展其思想体系的时候,美国正在经济上全力发展工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实用主义(pragmatism)大行其道,一般人最讲究的是预测、控制和机械化,社会科学受其影响,由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传入的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也因而盛极一时。在实证论的笼罩之下,行为学派亦倾向於重视「可观察得到」的行动,而轻视「无法观察到」的内省,凡属思想、态度、价值等「形而上」之物,都被排斥在其研究领域之外。像赫尔(Hull)和史班斯(Spence)等学者所发展出来的学习理论,虽然用了许多理论建构(theoretical constructs)来说明,不过他们注意的焦点仍然是可见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见不到的中介历程。到了斯金纳(Skinner),则更彻底地将个人的人格视为「黑箱子」

(black box),光只研究外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故意忽略掉人类的认知思考历程。(廖克玲,民71)

然而,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时代精神」固然能塑造个人的思考方式,个人思想的结晶也能够倒反过来指引「时代精神」发展的方向。更具体的说,环境塑造了一般大众的思考方式,唯有少数具有真知卓见的杰出之士能够跳开环境的限制,融合各家之说,自成一家之言。班杜拉对於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便是他的学说原本出自於学习理论,却不受学习理论羁绊,而能够融合认知理论的观点,发展出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廖克玲,民71)

目前,社会学习理论确认了数种影响学习的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包括运用符号和从事具意图与目的之行为的能力。人类可经由符号将其经验转成可引导日後行动的内在模式,而且他们也能在采取实际行动之前,象徵式地尝试可能的行动方针(Bandura,1986,p.18)。(吴幸宜,民85)

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施良方,民90)

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合著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等等。(施良方,民90) 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在爱荷华大学期间,班杜拉曾读到耶鲁大学米勒(Neal E. Miller,1909-)与多拉德(John Dollard,1900-1980)两位学习理论家在1941年合著的《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书,这两位学者和史班斯一样,也根据赫尔的学习理论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模仿行为。在这本书中提到在现实的人类生活中,人的各种行为技能的获得,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示范指导下进行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避免了对那些无效的行为反应逐一进行试验的必要性,而直接获得有效的反应方式,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适应价值。在对人类生活事实的各种直观洞见的基础上,班杜拉深切地感受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言,与试误性学习相比,人必须而且必然拥有某种更为有效的获得各种行为技能的方式。另外,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学习的「驱力—线索—反应—报酬理论」,是对赫尔「驱力减弱(drive-reduction)理论」的一个扩展,并将模仿看成是社会学习的极重要的形式之一。正是他们对模仿的强调,极大地激发了班杜拉的灵感与想像。班杜拉一直对传统学习理论抱有不满,因为传统学习理论认为,人只能通过行为反应的结果而获得各种行为技能和行为方式,即通过「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的过程来学习。在班杜拉看来,如果人的行为塑造只能通过他自己试误性的行为反应及其结果之间的直接关系来进行,那么任何一种文化传递,包括它的语言、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的传递,都是不可思议的。同时,试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