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初探(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营造法式》初探(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bba201a6c30c2259019ead

应与之相类. 由此可见,《法式》所录补间的布置办法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实际情况。 (2)间距(中到中)《法式》对铺作间距只要求分布均匀,而没有规定尺寸与分‘值,其原因和间广是相同的(参阅上文)。实例也表明,宋代木构建筑上铺作排列疏密参差不一:密者间距110分,疏者199分、205分’,不用补间者可达303分’(表3)。《总铺作次序》规定“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也只是相对地限制补间朵数相同的各间面阔不能相差太多,以免产生另乱之感。从我国古代营造制度的发展来看,正式规定斗拱之间的标准间距,是在清雍正年间编制工部《工程做法》的时候,在此以前,尚无定则。根据慢拱长度为92分,加两侧散斗跳出各2分’,共得96分,因此使用重拱铺作时,两朵之间相距不应小于100分,这是就其最小极限值而言;最大距离则等于间广,即不用补间铺作时两朵

柱头铺作之间的距离。例如永寿寺雨花宫心间两铺作间相距4.85米(303分”)。 《法式》卷二十一小木作功限《拱眼壁板》:“拱眼壁板一片,长五尺,广二尺六寸(于四等材内用)提供了一个拱眼壁板的长度和材等,因而可以算出其长度的分值为104分,加上它两侧的栌斗底宽24分,扣除板子嵌入栌斗中的3分,得出铺作间距约为125分,这是从《法式》例举的尺寸中唯一可以推算斗拱间距的例子,但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值,只能说有此一法而已。2厅堂铺作厅堂类房屋等级比殿堂类低,使用的斗拱也较简朴;厅堂室内不做平棋、平(门音),梁架露明,所以结合梁架用斗拱作装饰。这是厅堂斗拱的

两大特点。下面仅就厅堂檐下斗拱进行讨论(室内铺作略):

( l)单斗只替就是用一个栌斗和一只替木把柱、梁、榑三者结合起来。这种做法简洁可取,结构性格 明确,在云冈石窟中已用于石刻佛殿檐柱上,推想在唐宋低档官式建筑上曾普遍使用。 奈良时期一些建筑也常用这种办法,法隆寺东院传法堂(建于791年前)即为一例,其式样和我国略有不同的是:宋代单斗只替伸出的梁头立面成长方形(切几头或耍头), 则作上大下小的梯形。明代江南一带官僚第宅中仍流行单斗只替。明清时期盛行的“雀替”,音形均似由“只替”转化而来 (2)把头绞项作把单斗只替上的替木换成令拱加素枋,就成了把头绞项作。在麦积山石窟中己有这种斗拱的完整形式,敦煌唐代壁画中更是普遍。现存唐代砖塔如西安兴教寺玄奖塔、登封会善寺净藏塔等,也用这种斗拱来装饰檐下墙面,这是最早移植于砖建筑上的一种斗拱,可以想见在当时是何等流行!据壁画及上述两塔遗例所示,其补间或作斗子叉手,或不用补间;转角则将令拱与柱头枋伸出作耍头和切几头(如玄奖塔),即令拱、柱头枋都和切几头(或耍头)相列。(3)斗口跳 将把头绞项作的梁头伸出作成华拱头,拱头安交互斗承托撩檐枋(但不用令拱),即成斗口跳。这是最简单的出跳斗拱。早期实物有

山西平顺天台庵,稍后有平顺龙门寺配殿、大同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