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1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1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98c0ae2b160b4e777fcfae

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基本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也同样在中学阶段的物理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一理念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能更充分地体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能使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技能;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也就成为能否顺利实现物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非常关键的一步,当然,具体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体现这一理念就成为摆在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第一,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观察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勇于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迈出学好物理的第一步。

学生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让学生感到好奇、疑惑而又有趣的物理现象和事实。可能一些现象学生已司空见惯,也可能有一些“不同寻常”,而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不同寻常”其中的必然性和产生条件又是什么呢?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

许多的寻常和不同寻常呢?当然要明确这些物理问题就要从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并思考和研究生活开始。 (1)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一些物理现象,特别注意把握现象的特点,体会和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思考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可观察雨、雪、霜、露、雾、雹等等自然现象;声音隔墙可听见,光却隔纸都看不见;同样在风中的树叶,有时随风来回摆动,有时却向某一侧倾斜等等事实。通过对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来思考如何确定现象的本质特征,如何区分相似现象的不同点,寻求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尝试应用已经学过或知道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或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等等这些方面提出合理而又有价值的问题。

当然,在这一阶段不能要求过高,重在让学生发现现象的特点,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能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可先解决,不能解决的则提出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所用到、见到的器具、技术,初步思考哪些方面用到哪些物理知识,是如何具体应用这些知识的,原理是什么。

例如,汽车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用到的交通工具,它就用到了许多物理知识,如车灯就有好几种,远灯、近灯、转向灯等以及观后镜等都用到光学知识,汽车轮胎、发动机、汽

车的前进与制动及其外形设计都用到力学知识,汽车噪声降低涉及声学知识,汽车空调等涉及热学、电学知识。 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一样用品都用到物理知识,虽然对学生而言,会遇到相当多的知识和原理在中学阶段理解起来还非常困难,但毕竟也有许多原理是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的,并且可以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通过以后的继续学习和探讨逐步解决。开始时不要要求过高,了解知道一些,提出一些问题即可,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3)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生活技能所包含的物理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拔河比赛需要体重较大的运动员而且鞋要防滑;拉单杠时两臂不能分得太开,又不能离的过近;跳沙坑落地时要下蹲而且要脚尖着地;开很紧的瓶塞时要拍打瓶塞或用热水烫瓶塞等等。这些生活经验也许学生觉得本来就是这样,但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却并不知道,对生活留心的学生常常可能在脑海里就贮存着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经验的了解和研究,就可以获得这方面的物理知识而且增加一些生活经验。

(4)在让学生开始观察这些现象、技术、生活经验时,引导学生初步解决或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使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和影响,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问题。

我在教学初三《牛顿第一定律》这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研究踢出去的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学生中就有一位学生利用上节课的所学知识加上自己的观察理解分析出来了,他是这样分析的:足球停下来了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那么它一定受到了外力的作用,综合分析原因就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学生的这一研究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他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后他们共同研究解决了很多物理问题,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容易将学过的一些知识和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或者通过一些思考和判断,搞清楚其中的知识和原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增加了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同时,受到这些原理或应用例子的启发,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分析,产生一些新的也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或问题。 第二,在课堂教学时有目地的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提出简单问题的答案及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设想,同时随着一些问题的解决和一些问题的研究方法的获得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课堂学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学习应是提纲挈领式的,简明扼要式的,当然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油站”,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