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97ab8789eb172ded63b7fb

汇形成。④秘鲁渔场:离岸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重要)

化学演化→生物演化(有机进化)。2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爬行动物繁盛。200-300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人类出现。 “孢子植物的时代”是古生代。“裸子植物的时代”是中生代。“被子动物的时代”是新生代。地质年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很重要)

生物发展阶段 代 纪 第四纪 第三纪 白垩纪 中生代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古生代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代 太古代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了解)

1.地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 2.生物灭绝的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了解)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与环境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了解) 1.五大圈层(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

2.四大循环:①地质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循环。 3.三个表现:①要素与整体相渗透;②要素与要素相制约; ③区域与区域相联系。(重要)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重要)成土母质(风化物):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氮除外),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二)气候与土壤(很重要)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黑土形成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少。红壤

(三)生物与土壤(重要)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密切影响土壤肥力。森林土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

(四)地形与土壤(了解)地形通过影响温度和降水,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化。 1.地势:①陡坡:难发育深厚的土壤。②缓坡:发育深厚的土壤。

(震旦纪) 距今(亿年) 0.03-0.02 0.7 1.4 1.95 2.5 2.85 3.3 4.0 4.4 5.2 6.0 25 38 46 (化学演化阶段) 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阶段 ③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④海生藻类时代 ②鱼类时代 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⑦两栖动物时代 ①爬行动物时代 ③裸子植物时代 动物界 ⑤人类时代 ⑥哺乳动物时代 ②被子植物时代 植物界 新生代 大气圈 生物 圈 水圈 土壤圈 岩石圈 2.坡向:①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②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差。 (五)人类活动和土壤(了解)

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南方的水稻土,北方的黑垆土。

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等。 土壤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成土因素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是生物和气候。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是:生物和气候。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相当缓慢。(很重要)

母质、高等植物 人类 地形 风化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耕作土壤 (草本) (微生物) 水文 气候 生物 土壤 低等植物 (北方黑垆土) (南方水稻土)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差异性无处不在,差异性是 绝对 的;而整体性是 相对 的。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很重要)

1.地带性分异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 性和 普遍 性。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 赤道 向 两极 递减。 热量 基础因素 延伸方向 东西、 纬 线、 经度变化 更替方向 南北、 经 线、 纬度变化 典型分布 低纬度、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举例 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高 纬度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 地区 热带雨林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降水从 沿海 向 内陆 递减。 南北、 水分 经 线、 纬度变化 水平 、等高线平行方向延伸 东西、 纬 线、 经度变化 垂直 、等高线变化方向更替 中 纬度 地区 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状况从 山麓 热量和水向 山顶 发生变化。 分 低 纬度 高 乞力马扎罗山 山地区 喜玛拉雅山等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常常表现出 有序性 和 重复性 的规律。 非地带性(地方性) 洋流 水源 地方性地貌 地方性土壤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森林 自然带 草原 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分 布 湿润 和 半湿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在我国大于400mm) 半湿润 、 半干旱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干旱 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植 被 森林 (生产量最大) 以草本植物为主 旱生植物(小乔木、灌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如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举例 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巴塔哥尼亚沙漠(温带荒漠带)的形成; 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荒漠带(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沙漠中的绿洲,如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塔里木盆地月牙泉等。 黄土高原的各小流域呈树枝状分布(黄土塬、梁、峁、土石山之间的川地、冲沟)。 华北的石灰岩风化的土壤呈碱性,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土壤呈酸性,生长油松。 举 例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木、仙人掌)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了解) 因地制宜。①在 湿润 区:植树造林。②在 干旱 区:使乔木-灌木-草本形成合理的结构。

生态退耕。①在森林自然带: 退耕还林 。②在草原自然带: 退耕还草 。③在湿地: 退耕还湖 。 五、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很重要)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带 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0°N 90°N 80°N 70°N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气候

气候

40°N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30°N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带和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10°N 0°

热带草原带

理想大陆自然带图:(很重要)

A. 亚寒带针叶林带

I

J.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K. 温带荒漠带 L. 热带草原带(同E) M. 热带荒漠带(同D) N.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同J) O. 温带草原带(同H) P. 温带荒漠带(同K) Q.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B) R.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C)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J

D. 热带荒漠带 E. 热带草原带 F. 热带雨林带

L M R Q

N

O P

G.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H. 温带草原带 I. 寒带苔原带

例1:读我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沿AB线自然带的更替属于__纬度地带__的分异规律,由A到B依次出现的森林类型是寒温带 针叶 林、中温带 针阔混交 林、暖温带_落叶阔叶_林,亚热带_常绿阔叶_林,热带季雨林,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热量 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________。

(2)沿CD线自然带依次由__温带落叶阔叶林带__、_温带草原带_过渡到__温带荒漠带__;这属于__干湿度地带__的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__水分_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变化在_中纬度_地区较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__ 。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自然带名称: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长绿硬叶林带 。

(2)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

(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图中C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自然带,西部形成A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地形起伏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

D

C B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

2.分布特点(形态特点):(很重要)

(1)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南方丘陵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 (3)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

(4)在西北内陆地区:聚落(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好处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还沿着交通干线分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很重要)

平 原 山 区 布 局(密度) 稠密 稀疏 形 态 网状(综合运输网)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走 向 限制少,造价低 限制多,多沿河谷延伸 【注意】: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很重要)

时间尺度 地质时期 距今1万年以前 历史时期 近一万年来 近现代时期 近一两百年来 ①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③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特征 —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较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长,干旱期偏短,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以来的寒冷期。 .全球变暖:(很重要)(1)原因: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②砍伐森林。

(2)危害: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全球降水量显著变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国际合作。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影响自然资源。2.加剧自然灾害。3.破坏生态系统。4.影响生产领域。5.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沙漠、闪电、水电、汽油、化肥都不是自然资源)

2.属性:(五个)①有限性:②整体性:③地域性:④多用性:⑤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其中:可再生的、普遍存在的、有数值特征的、有较大的变率的是 气候 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具有地质作用的规律。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很重要)

能源时代 时间 生产力 主体能源 前煤炭时期 木柴时代 18世纪中期以前 极低。 木柴、水力为主 煤炭时期 煤炭时代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 60年代初期 后煤炭时期 石油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 蒸汽机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出现以煤-铁工内燃机的问世,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 以煤为主 为燃料。 石油、天然气为主,多样化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