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06级A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06级A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18d7dbce2f0066f5332218

《人文地理学 》A卷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制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当这种制度在人们观念中已有深刻影响而产生一套理论体系时,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制度文化的发展。

2 文化景观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由于不同的文化集团各按自己的文化来构筑自己的文化产品,因此不同的文化集团就有不同的文化产品,不同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

3 地理人种 除以种族划分以外,后来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墓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4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5比较密度 法国地理学家提出。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所谓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比较密度可以更清楚地表示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实际状况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6民族国家 一个国家中60%以上人口属于一个种族集团的国家称为民族国家,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同一种族集团分属几个国家,如阿拉伯民族国家,可以称为共民族国家。第二种类型是单一民族国家,即某个民族只在一个国家,如日本、德国等。 二 简答题(4题,共计40分)

1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0分)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本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这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像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答出几个要点就可得满分。

2简述C.O.索尔关于农业起源地点的推论?(10分)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O.索尔对农业驯化最早出现的地区在其《农业起源与传播》一书中做了创建性的分析与推论。索尔对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做出推论的依据是: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那里有大量的遗传因子可供选择和杂交”。这意味着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3).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没有能力去破碎草地的表层草土。 (5).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 根据这些必要的条件,索尔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3简述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10分)

最早创立“人口转变”理论的是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和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 1934年,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人口转变理论,但并没给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他总结了法国的人口发展过程,归为“三个序列”,即人口过程的三个阶段。并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人口增长要素来描述。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奠定了人口转变模式研究的基础。

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在40年代发展了兰迪的理论,将人口转变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描述更为细致。他划分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兰迪的第一、第二序列,仅是针对第三序列进行的。第一阶段为人口的高增长阶段,出生率维持高水平而死亡率已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加速;第二阶段为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仍然迅速,但已开始减速;第三阶段为低增长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4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10分) (一)自然条件 (二)资源条件 (三)能源条件 (四)市场条件 (五)劳动力条件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6个方面进行论述,根据详略程度给分。 三 叙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5分)

汤因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他所写的生平最重要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汤因比从多种文明起源的情况的分析中,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挑战和应战”。他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但是的艰苦条件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应战也就不会有埃及古国的文明。

“逆境美德”是汤因比提出的第二个原则。他认为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所以汤因比把此原则归纳为“逆境美德”。在《历史研究》中,他把环境挑战的逆境分成五类: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从上述两个原则再延伸的话,既然挑战带来应战,而应战中,逆境是美德,那么是否能说,挑战越大,逆境越强,应战也就越大,其成果也就越多,文明也就越发展,但是,情况并不如此,其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效果反而走向反面。汤因比注意这点,所以提出其第三个原则,“中庸之道”。

汤因比所研究的文明兴衰,实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及其兴衰亦是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仅有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同时,他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并从其相互关系,彼此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这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 论述国家的领土形状及其代表的政治地理意义,请举例说明?(15分)

和领土规模一样,世界各国的领土形状也有很大差异。按形状特点可分为六类:一类为坚实型,即从领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差别不大,领土形状呈似圆或方形,没有分离的领土(如波兰、津巴布韦等);一类为延伸型,即虽然大部分领土也是呈紧实型,但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远离领土中心的走廊(如泰国、扎伊尔等);一类为狭长型,即领土向相反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狭窄条带状的分布(如智利、意大利等);一类为分离型,即一国领土被水域或其它国家分开,形成破碎分离的分布状态(如印度尼西亚、丹麦等);一类为穿孑L型,即一国领土完全被另一个所包围(如莱索托、圣马力诺等);一类为飞地型,即某国领土的一部分被邻国领土全部包围,但主权仍属该国(如瑞士在意大利境内的堪培尼,德国在瑞士境内的比辛根等)。

领土形状对一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于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及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及飞地型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 (领土形状及其政治地理意义都要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