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检验学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简答题检验学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837496f561252d380eb6ee1

224. 试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区别。 225. 简述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226. 大颗粒淋巴细胞有何种免疫功能? 227. B细胞表面有哪些受体? 228. T细胞表面有哪些受体?

229. CD4细胞与CD8细胞在功能上的支要区别是 什么? 230. 人体重要的免疫源性细胞及其主要功能何在? 231. 指出人体重要的周围免疫器官。 232. 指出人体的主要中枢免疫器官。 233. 试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34.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235. 试述补体的组成。

236. 简述5种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37. 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38.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何在? 239. 试述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特性。 240. 简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241. 免疫缺陷病怎样分类?

242. 测定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常用哪几种方法 243. 举出5种免疫球蛋白质或量异常的常见病 244. 举出5种自身抗体与其相应疾病。

245. 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阳性者可分为哪 型? 246. 指出常见四种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方法 247. 检验血小板抗体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48. 荧光兔疫试验中常用的荧光素有哪些? 249. 简述ELISA试验时对固相载体的基本要求; 250. 何谓酶的竞争性抑制?逆转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1.(1)延长:①第Ⅷ、Ⅸ、Ⅺ因子缺乏;②凝血酶、纤维蛋白原、Ⅴ、Ⅹ因子减少; ③抗凝物质增多。 (2)缩短:①DIC的高凝期;②血液高凝(血栓前状态);③技术操作错误。

2.延长表示止血初期缺陷:(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2)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 (3)血管性假血友病;(4)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3.(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 4.(1)血浆因素: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多使红细胞Zeta电位降低; (2)红细胞因素:影响血浆逆阻力。

5.(1)分裂池:从原粒细胞→晚幼粒细胞;(2)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 粒细胞;(3)贮存池:包括分叶核和部分杆状核细胞;(4)循环池:包括半 数成熟细胞循环入血;(5〕边缘池:附着血管壁可与循环池互换。

6.粒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 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7.(1)采血后在室温下必须2小时内测定;(2)室温保持18~25℃,否则需注明、 校正。(3)血沉管必须清洁干燥;(4)血沉管必须垂直放置,避免阳光直射, (5)混合需均匀,吸血量准确。

8.可见于铅、汞、苯、苯胺中毒及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 肿瘤等病人。

9.(1)具有吞噬活性及复杂的杀茵系统;(2)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清除。

10.(1)正常性贫血;(2)大细胞性贫血;(3)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4)小 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1.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常见病因:(1)活动性肾盂肾炎;(2)肾移植;(3)镉中毒等。 12.(1)枸橼酸盐;(2)草酸盐和双草酸盐;(3)肝素;(4)乙二胺四乙酸。 13.用于诊断近曲小管受损的灵敏指标,可估计某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井可协助鉴别 尿赂感染的诊断。

14.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组成。

15.(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染色质小体(HOwelI-Jolly s body);(3)卡波氏环;(4)有核红细胞。

16.(1)技术误差:①取血部位不当;②稀释倍数不准;③血液凝固;④充液不当; ⑤混合不均,⑥白细胞影响;⑦仪器误差;⑧血浆自家凝集或球蛋白过高。

(2)固有误差(允许误差)。排除方法:①提高技术水平和人员索质的培养; ②搞好质量考核和评价。

17.常见者有三类:(1)相对增多:如呕吐、腹水、烧伤等血液浓缩;(2)继发性 增多:如慢性肺心病、长期缺氧所致代偿性增多;(3)真性红细胞增多:系造血 系统增殖性疾病等。

18.(1)正常值:成人0.008~0.02(25~75)X109/L 儿童0.02~0.06X109/L; (2)临床意义:①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②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19.(1)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2)发育过程:红系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0.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公布仪器评价方案包括6项指标:(1)稀释效果; (2)精度:批内和批间;(3)可比性(与已校正仪器作平行测定);(4)准确度 测定;(5)异常标本和干扰的影响观察;(6)天然血细胞做校正质控(或用人工 标准颗粒)。

21.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Hb均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 蛋白,再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22.(1)严格三查三对,遵守操作规程;(2)所用容器必须清洁干净,不得交叉 使用,(3)年老体弱患者,观察结果时不可用力振摇,以防假阴性。(4)一次 大量输血时,献血者之间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23.(1)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2)分泌组织胺 酶破坏组织胺抑制过敏反应。(3)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24.(1)瑞氏染料由酸性伊红和碱性美兰组成复合染料;(2)细胞中酸性颗粒为碱 性蛋白质与酸性伊红结合染为粉红色,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美蓝 结合染为蓝色称碱性物质,而中性物质成等电状态与二者结合染为紫红色称中性。

25.(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认真检查血液质量; (3)发血人与取血人共同执行三查三对,并签名登记。

26.根据Downey分型共三型:(1)Ⅰ型(空泡型);(2)Ⅱ型(不规则型); (3)Ⅲ型(幼稚型)。

27.(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疟疾;(3)黑热病; (4)活动性结核;(5)单核细胞白血病;(6)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28.是存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一种与其他组织细胞共同有的同种抗原, 又称组织相容抗原。

29.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粒等 更幼稚细胞称为核左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三叶核以上细胞增多者称为 核右移。 30.患者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 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31.增多:急性感染、中毒、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心肌梗塞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流感、疟疾)、化学药物及放射损 害、血液病、过敏休克、恶液质、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2.(1)管型;(2)红细胞;(3)白细胞;(4)上皮细胞; (5)巨噬细胞;(6)肿瘤细胞;(7)细菌;(8)结晶体。

33.(1)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反应,细菌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使指示剂变色。(2)pH:甲基红和溴麝香草酚蓝在酸性尿中为橙红色, 碱性尿中为蓝色。(3)蛋白质:系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4)糖: 特异性氧化酶法。

34.(1)尿中含有比色素原的亲合力更强的物质如维生素E。 (2)患者服用大量左旋多巴后产主抑制反应。

35.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

36.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 即出现血红蛋白尿。

37.(1)吞噬能力:病原微生物、组织碎片、衰老细胞、抗原抗体复合 物;(2)传递免疫信息;(3)激活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38.起源于定向干细胞,在骨髓内经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发育成单核细 胞时释入血流。

39.(1)B淋巴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加 体液免疫。(2)T淋巴细胞:被抗原致敏后,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 参与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