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74e2034ba1aa8114431d9d6

19.上官体:因初唐诗人上官仪而名。上官仪工于五言诗,讲究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之美,人们争相仿效,名噪一时,谓之“上官体”。“绮错婉媚”是其最主要特征。 20.文章四友:初唐武周时期四位宫廷诗人的合称,具体是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都以律诗见长。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李峤存诗最多,苏味道与崔融乃文章大手,好诗不多。 21.吴中四士:初唐开元时期吴中的四位作家,即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成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22.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23.初唐四杰: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被合称“四杰”,王勃成就最高,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或州)》,他们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24.《感遇》38首: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汇集诗人一生不同时期部分作品的组诗,大都是感政事而发的篇章,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超越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25.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是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等。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因而又称“王孟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想了高峰,影响极大。 26.边塞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边塞景物、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为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高适、岑参成就最高,因而又称“高岑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推向了高峰,影响极大。 27.沉郁顿挫: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忧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情结;雄浑绵邈的意境、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千回百折、曲折跌宕、吞吐含情的表现手段。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 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28.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钱起、卢纶成就最高。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29.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诗影响较大。 30.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 3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和汉魏乐府相对而言,确切的讲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反映时事的乐府诗。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32.古文:所谓“古文”,即先秦、两汉以来通行的散文,是与讲究声律、辞藻、用典和排偶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它以散句单行、不拘格式为基本特征。“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最先提出,唐以前无此概念。

9

33.小李杜:所谓“小李杜”是和“李杜”相区别而言的。“李杜”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二人皆擅长于“咏史诗”的创作。诗歌形式上杜牧长于七绝,李商隐长于七律,为晚唐诗坛增辉甚多。 34.永州八记:中唐作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游记的最著名的一部分,是柳宗元游记的代表作,它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故名曰“永州八记”。 35.唐传奇:文体名,唐代小说的通称,因晚唐作家裴鉶的小说集名转变而来。唐传奇指的就是唐代文人创作的以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的描绘为内容的文言短篇小说。 36.变文:文体名。它是唐代寺院中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有说有唱、散韵结合的俗讲话本,用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字写成,其内容大致分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作为文体在唐代成就并不突出,但对唐以后的说唱文学影响很大。 37.花间词人: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后蜀赵崇祚在其中选录了当时十八位作家的500篇作品。这些作家大都是蜀人或是流寓入蜀的,温庭筠、韦庄成就最高,他们在词风上大体相近,后世称之为“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内容多写花间月下、男女之情,相思之愁。主要风格是 香软浓艳绵密。温庭筠被称作是“花间鼻祖”。 38.南唐词人:指出现于五代时期南唐的一群词人。他们大都是帝王和大臣,多才多艺,有着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在追求花月歌酒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外,更有着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写词以“娱宾遣兴”为宗旨,以“助欢佐乐”为目的,也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李 璟和李煜父子。

三、简答题题答案 1.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A、质直省净。多白描,多口语,多叙态。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B、平淡醇美。笔致轻闲,意态丰满。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情理兼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2.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3.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A.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b.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C.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 4.南朝与北朝的民歌有何不同?

10

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由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从题材说,南朝民歌都是情歌艳曲,北朝民歌除情歌外,还有描写战争、劳动、风景等方面的内容,题材广泛的多;从风格来说,南朝民歌缠绵温婉含蓄,北朝刚健粗犷直率;从诗句形式看,南朝民歌多为五言体,北朝民歌形式为杂言,变化多;从语言看,南朝民歌常用谐音双关语,而北朝民歌语言质朴无华。 5.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

此乃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沈德潜《古诗源》评曰:“有吞吐宇宙气象。”全篇着眼一个“观”字,“水何澹澹”四句,观海之静,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秋风”二句观海之动,景象壮阔雄伟;两个“若出”,想象奇特,博大广袤。整个诗篇虚实相生,动静相映,情景浑然,风格雄肆苍劲。 6.简述《登楼赋》的思想、艺术性。

《登楼赋》是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代表作。国家离乱,有家难归,作者借登楼骋怀,寓景于情,描写了伤感流离、思念故乡与自悲不遇的复杂情感,表达了乱世重失意士人慷慨悲凉的壮烈情怀,笔调委婉曲折,行文舒缓深沉,情景浑然交融。此赋脱尽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标志着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朱熹叹曰:盖魏之赋极此矣。 7.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拟行路难》十九首)风格上:风神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刘熙载于《艺概·诗概》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李白所承继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 8.简述鲍照《芜城赋》的思想、艺术性。

是一篇思想深刻的警世之作。前半部分写广陵昔之繁华,后半部分写今之芜败,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含蓄地讽刺了统治阶级“图修世以休命”的妄想,抒发了浓烈的兴亡之感,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情。在艺术上,此赋对比烘托,反差强烈;描写奇警,意境苍凉凄惨;寄寓深刻,感情凝重哀切,含而不露;语言警策整齐,词藻华丽典雅,韵律清厉和谐。 9.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人评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梗概多气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其诗古直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抒发了建立功业的渴望。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10.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上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来暗示季节的推移,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2、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寄赠”而引发出一系列动作:开门、采莲、望飞鸿、上青楼、入梦等,写主人翁从春到秋、从白天到黑夜、从醒到梦,不停追求,把相思之情推向极致;3、丰富的修辞手法,多用双关语。如“莲”通“怜”,“芙蓉”通“夫容”;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4、五言四句,语短情长。语言清新流丽,音韵和谐悦耳。

11

11.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此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诗歌内容充实丰富,采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笔法,工于起调,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多慷慨悲愤之气,体现了其诗辞藻华茂的艺术风格。 12.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志怪小说在东晋时期兴起。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志怪小说内容丰富:①反抗强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②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和人民的不幸遭遇;③反映了封建制度对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摧残以及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④赞扬了不怕妖魔鬼怪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13.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谢诗如出水芙蓉”,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一、纪行性。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述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又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中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其二、特写性。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痕迹。其三、泛理性。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来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他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14.简述《别赋》的艺术特点。

江淹的《别赋》传诵不衰,还在于其艺术成就,使抽象的感情附着于具体的人与事。具体表现为这么几个特点:1、结构上总起总收,起笔超拔,中间七段并列展开,而又各有重点和特色;2、运用环境渲染手法来烘托,状物绘景,缕缕入情;3、以简洁透辟的议论感慨为全赋的框架基础; 4、句法错综,词采艳丽,音韵和谐,骈四俪六而参差错落。 15.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①突破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只是咏事,而是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②咏史与咏怀结合,表现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胸次高旷,笔力雄迈。③左思诗歌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对后世如杜甫等人的深刻影响。 16、简述唐诗发展的分期及其特点。 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①初唐(618-713),唐诗发展的初期。前50年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后50年从内容到形式对宫体诗都有突破,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②盛唐(713-766),唐诗繁荣的顶峰时期。名家辈出,名作如林,流派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完备,风格多样,浪漫主义是其诗歌创作的主流。③中唐(766-836),唐诗发展的中兴时期。作家、作品、流派数量最多,严峻、冷酷的现实使现实主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④晚唐(836-907),唐诗发展的晚期。诗人数量不小,成就不大,虽有人继承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唐诗的衰亡趋势已无法挽回。 17、宋之问、沈佺期对律诗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宋之问、沈全期对律诗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上承王、杨,总结六朝以来声律方面创作的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