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实习报告_地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实习报告_地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d8003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2

是有规律的干扰不,而单点检波中可见很多高频,弱振幅的干扰波,推测为噪声干扰。组合检波时,在第一道激发和在最后一道激发的波形大致对称,十分相似,说明组合检波的性能不随激发位置而改变。

第三节三维观测实验

所谓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为了达到以均匀网格取样的目的,三维观测测线的布置遵循以下原则: ① 首先,应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取样间隔大约为有 意

义的最短波长的二分之一。

② 其次,利用激发点线(震源线,按一定且有规律的间隔选取一系列激发

点的连接线)及接收点线(以规则道间距布置记录道的连线)的排列关系, 应使地下数据点网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并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

③ 利用激发点线距(激发点的连接线之间的距离)、接收点线距(接收 线

之间的距离)及激发点距,以形成不同的复盖次数。应尽量考虑复盖次数 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第五章折射波法计算层速度及层厚度

第一节折射波法基本原理

1、 折射角 sin?sin?? 根据斯奈尔定律: V1V2

若V2?V1,则一定有一个入射角 ??90?,使得??90?。令??90?,则:

sin??V1Vsin??1V2V2???sin?1(V1)V2此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射波将沿界面 滑行,产生滑行波。

当入射角??i(临界角)时,透射波转化为滑行波。滑行波沿界面滑 行时,界面上的每个质点都相当于新的扰动源(根据惠更斯原理),新的扰动 源产生的波再到达地面,被布置在地面上的检波器检测到,此时记录下的波即 为折射波。由于折射波沿界面滑行时,是以下伏介质中的波速传播的,当炮检 距比较大时,它可能先于直达波到达检波器,所以有时又叫“初至”。 2、 层厚度

在水平二层结构中可以得出计算层厚的公式:

t?AB?CDBC?V1V2Zcos(i12)

BC?x?2Z?tg(i12)?x?2Z?sin(i12)cos(i12)AB?CD??sin(i12)?V1/Vcos(i12)?1?sin2(i12)?1?(V1/V2)2

x2Zsin(i12)2Zx2Z[1?sin2(i12)]x2Zcos(i12)?t???????V2V2cos(i12)V1cos(i12)V2V1cos(i12)V2V1

2x2Z1?(V1/V2)??V2V1当x?0时

2Z1?(V1/V2)2t0?V1?t?t0?xV2

可见,折射波时距曲线也为直线,其斜率为1/V2。式中t0称为“交叉时”,它是折射波时距曲线延伸到t轴与t轴的交点对应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求出V1、V2,同时,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伸到t轴求出交叉时t0,则地层厚度Z为:

Z?t0V1V22V?V2221

第二节层厚度计算实验

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地层速度,以及地层厚度 地震波层速度分析 勘探位置 直达波(m/s) 折射波(m/s) 截距(s) 0 200 777 0.015 2 200 600 0.025 4 166 600 0.02 6 166.67 857 0.02 8 166 750 0.02 10 167 833 0.02 12 166 625 0.028 14 166 650 0.029 16 133 750 0.025 18 200 666 0.03 20 166.7 666 0.03 22 133.3 666 0.028 24 166.7 734 0.022 26 133.3 690 0.023 28 166.7 700 0.022 层厚度 6.017454 7.905694 6.2254 8.730566 7.68151 8.495752 9.053368 9.727501 9.521267 10.43073 10.29818 9.508926 8.279609 8.081718 7.91533

层厚度30 133.3 733 0.022 8.195243 32 166.7 645 0.025 8.32742 34 166.7 656 0.03 10.15274 36 150 765 0.025 9.74459 38 143.3 654 0.022 7.36467 40 150 650 0.03 10.00625 42 166.7 656 0.03 10.15274 44 166.7 754 0.022 8.494286 46 133.7 865 0.024 10.50326 48 166 677 0.025 8.713181 50 133 650 0.03 9.952011 52 166 650 0.03 10.06293 54 133 600 0.03 9.218461 56 133 500 0.03 7.760801 58 133 615 0.02 6.29217 60 166 571 0.026 7.730323 62 166 650 0.025 8.385777 64 166 866 0.022 9.69943 66 166 650 0.025 8.385777 68 133 733 0.015 5.587263 70 166 666 0.02 6.86376 72 166 733 0.015 5.636713 74 233 666 0.027 9.525348 76 133 700 0.02 7.12523 78 200 733 0.015 5.698465

1412108系列16420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

表层速度

250表层速度(m/s)200150系列1100500048121620242832364044485256勘探位置6064687276

-

第六章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