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衍生-2019年文档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衍生-2019年文档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844a2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b

龙图腾、龙崇拜、龙奋进精神的凝聚下其文化在变化中传承,始终未曾断裂。历史上虽然西方人把龙当作一种凶暴的、恶毒的蛇怪,进行屠之。[6](P68)但中国人始终将龙作为立国之象征、帝王之象征、文化之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象征。犹如闻一多在《闻一多全集》卷一《神话与诗?伏羲考》中所说:“风姓的伏羲氏;古代有着人首蛇身神,近代奉伏羲女娲为傩公傩母的苗族;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又相传为禹后;还有几个龙图腾的大团族:夏,共工、祝融、黄帝、吴、荆蛮、匈奴。” [7](P71)闻先生根据东汉武梁祠石室伏羲女娲画像,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洞神八帝妙精经》画像和湘西、黔东等地49篇共水造人神话,论证伏羲女娲为龙图腾民族之神,为苗族之神。由此闻先生关于“龙图腾”论说的精髓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龙文化始终未曾断裂的依据。以孔子家族为例,从春秋末到现在的2500年,孔家每一代的人物和事迹都很清楚,每一代的坟墓都保存在曲阜的孔林。这样绵延的家族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根据文献得知,从三千多年前的卜辞。到三千年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中国的文化流变,这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这都说明中国文化没有中断,有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因而文化的积累最为丰富,这也是其他国家难以相提并论的。美洲、澳洲的现代文化不过二、三百年,其古代文化仅有零星的遗存,如果有一件二百年前的文物,

就稀罕得不得了。他们的电影、小说都缺乏本地区的文化积累。中国,不论是中原、关中、荆楚、吴越、还是西北的吐鲁番、东北的辽河,到处都有地下文化宝藏。随便打开一座古墓,就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宝物。中国的古典书籍,寺庙、石刻是古老文化的载体,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民俗习惯、传统思想更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文化遗存。

四、舞龙运动从衍生到传承是龙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再现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中华民族把龙图腾视为神圣与吉祥,可以说龙的观念就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时期,更准确地以实物证据而论说,就是7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几乎到处可见。例如,中国的舞龙运动就是最典型的龙文化具体物化再现。它与中国的文化一样经久不衰,未曾断裂。无论是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还是湖北黄梅县焦墩卵石龙,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龙的共同形象特点就是它们蛇身形状,这些实物形态可以启示我们,古人对龙的崇拜来源于对蛇的崇拜,他们对蛇无手而食、无足而行、口中吐“火”而呈闪电之形,感到神秘莫测,而生崇敬之情,故以蛇为崇拜物,战国《山海经》里的神,多为蛇身;汉代石刻中的伏羲、女娲这一对人类婚配的“始

祖”也是人首蛇身。可见,原始人对蛇的崇拜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上溯中国舞龙运动衍生历史,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汉代已有这种运动形式。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着当时人们在举行祈雨等祭祀仪式时,壮年、儿童和老人穿着各色彩衣,舞起长达数丈的青、赤、黄、黑等各色大龙,可以想象其场面之热烈。又如东汉人张衡写的《西京赋》里,在记述汉代的歌舞、杂技、幻术等相结合的“百戏”表演中,也对舞龙做了生动的描绘:“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蜒以”。[8](P34) 这是一段“鱼龙变化”的精彩表演(即“鱼龙曼衍”之戏),在一段“鱼舞”表演之后,出现了“激水化雾”(可能是一种幻术表演)的场面,忽而鱼舞变成了飞腾回翔的舞龙。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在一首描述当时元宵节盛况的词中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8](P34) 词中形容节日的灯火像春风吹开了千树繁花,满天焰火像繁星洒落,在动人的音乐声中,舞起龙灯、鱼灯穿梭,人们跳呀耍呀彻夜不停。明清之际,各地灯节闹龙灯的风俗更盛。有首灯歌说:“艳说年丰五谷登,龙幡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少(龙珠)” [8](P34) 它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上海人民在灯节耍龙灯的盛况。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舞龙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运动形式了。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文化积淀的各异,它的衍生与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

多彩。例如:

舞龙灯。龙灯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称“火龙”,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上面糊纸,用彩笔画成龙的形象,连头、尾在内,一般从三节到十几节不等,但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用3至5尺左右彩布缝成筒形相连,每节中能燃烛,下面装有木柄。舞龙者手持木柄挥舞。在龙头前有一人持彩绸扎的“宝珠”引龙戏舞。舞龙灯的动作十分丰富,如流行在辽宁旅大一带的龙灯就有“垛龙”、“龙打滚”、“龙摆尾”、“波浪浮”、“龙串柱”、“金龙幡玉柱”等动作。这种形式的舞龙特点是气魄雄伟,舞姿生动,一般都在节日的夜晚进行舞动。有的在耍龙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见龙在万点火花之中滚进滚出。显得金光灿灿,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

舞稻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藤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在龙身上密密地插上点燃的线香,故也称“香火龙”,南方一些地区于农历五六月间的夜晚常耍稻草龙,耍起来星光闪闪,无数小飞虫落在龙身上,或追逐着它,当舞龙玩到最后时,猛然将龙插入水塘中,这样小虫就淹死在水里,所以过去有的地区闹虫灾时常耍稻草龙。也有的地区在久旱少雨时,舞稻草龙。 关于稻草龙的衍生与变革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即,由于最早期的龙是稻草制成,又因稻草花不便用火,且缺少刺激性,因而最常见的是以竹篾扎制的火龙。火龙头尾有彩绘,中部各硬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