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大实蝇时空分布对诱剂的敏感效应及应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柑桔大实蝇时空分布对诱剂的敏感效应及应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3c5d176c175f0e7cd137bd

柑桔大实蝇时空分布对诱剂的敏感效应与防控应用

摘要:运用诱剂诱性监测柑桔大实蝇成虫取食期对预测预报及防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近三年对几种诱剂诱性定点监测及试验比较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应用于防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蛋白诱饵的诱性最好,应作为监测的主要诱剂;诱性随监测对象的密度及时间与空间分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防效试验示范说明,果园成虫开始取食及整个取食过程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提出了监测柑桔大实蝇成虫的时间与空间的定位。

主题词:诱剂诱性 影响因子 应用分析

柑桔大实蝇Bactrocera(Tetradacus)minax (Enderlein)危害蔓延迅速,防治难度大,严重地威胁柑桔产业健康发展,已由全国检疫对象定为重庆市补充检疫对象;2007年以来重庆市非疫区建设项目实施,2008年首次发现为害云阳柑桔,2009年监测到为害柚类,至2011年发展到为害6个乡镇,面积3万多亩;在不断监测的基础上进行防控试验示范,蛆果率由50-60%下降至0.01%,取得了满意效果,探索了防效显著的技术技术措施。

1.1试验监测目的及时间 试验一从同一果园的不同地块探索两组诱剂相距50m内的诱性;试验二探索8组诱剂相距1000m内不同果园的不同点的诱性;试验三定点探索两组诱剂不同点、时间、果园的诱性;为大面积防控提供依据。监测从历年果园成虫最早发生取食之前2周开始挂诱集器至监测无成虫取食时结束(8月底)。

1.2试验一 1.2.1材料与方法 (A1-2)蛋白诱饵(Erabaitpellets):美国ERA(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下同),8粒加水200ml溶解,90%万灵可溶粉0.25g。(B1-2)果瑞特Ⅰ号:湖北谷瑞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下同);70ml (每袋180ml),兑水140ml。(C1-2)桔丰:湖北桔丰大实蝇食物诱剂销售公司生产;15g(每管250g),24%万灵水剂1.5ml(每袋20ml),兑水200ml。(D1-2)自配诱剂(西南大学研制下同):50ml 加90%万灵可溶粉0.25g, 兑水150ml。(E1-2)糖酒醋液:从市场购买,自行配制;红糖10g, 白酒2.5ml(52-56度白酒),醋1g(食用醋),90%晶体虫0.25g,水200ml。以上诱集液每罐100ml。诱集器(下同):黄色塑料的梨型器,用2cm厚的塑料泡膜置于诱集器内,倒入配兑好的诱集液吸透。5种诱剂共10个诱集器,分两组间距40-50m,各组诱杀器间隔20-30米。每7天(或少于7天)观察1次,7天更换诱集液,记载诱集的大实蝇成虫(以上方案、器物由西南大学提供)。诱集时间5/29至8/30,见表1。1.2.2结果与分析 从表1看,第一组6/29日诱到成虫,第二组7/7日诱到成虫;5种诱剂仅蛋白诱饵诱到6头,果瑞特Ⅰ号诱到3头,其余三种诱剂均未能诱到,说明蛋白诱饵的诱性最好,果瑞特次之。从监测看,A1、A2和B1、B2相距40-50m不能同时诱到虫,其数量差异也大,说明在不同的地块受田间小气候及虫口密度的影响其取食补充营养期与诱虫数量相差极大,而A1与B1,A2与B2分别相距20-30m能同时诱到虫,说明诱剂扩散范围仅20-30m,或说明大实蝇飞行能力仅在40-50m内。表1还看出成虫在果园取食有两个高峰期30多天,是防治的最佳时期[1、2]。

1.3试验二 1.3.1材料与方法 自配剂A1-8:200 ml, 90%敌百虫原粉0.8g,兑水600ml。自配剂B1-8 : 200 ml, 90%敌百虫原粉0.8g,兑水600ml。自配剂C1-8 :200 ml, 加90%敌百虫原药0.8g,蛋白诱饵8粒,兑水600ml。自配剂D1-8:200 ml, 90%敌百虫原药0.8g,兑水600ml。自配剂E1-8:200 ml,90%敌百虫原药0.8g,柑橘皮粉末12g,兑水600ml。蛋白诱饵F1-8 :32粒加水800ml溶解,90%敌百虫原粉0.8g。果瑞特I号G1-8,280ml (每袋180ml),兑水560ml。 以上各诱集液每诱集器(同上)装100ml。(以上方案诱集器物西南大学提供)。7种诱剂共56个诱集器,分8组,每组7个诱剂(每一诱集器分别用英文字母并加每组编号即1、2、3、4、5、6、7、8标识);1-2 组相距20-30m

挂于上年成虫防治及蛆果处理好的示范片果园,3-4组相距20-30m挂于示范片果园边權木丛,海拔260m;5-6组相距20-30m,挂于防治及蛆果处理差的于奇文果园,海拔260m;7-8组相距20-30m,海拔320m,7组挂于防治及蛆果处理差的陈支书果园,8组挂于果园边树林。1-2组与3-4组相距50m、与5-6组相距200m、与7-8组相距1000m;5-6组与7-8组相距100m。每组的诱集器之间距4m集中挂于一处的每棵柑桔树。挂诱集器从5/8日至8/30日结束,共监测16次,每7天(或少于7天)观察1次,7天更换诱集液,记载诱集的大实蝇成虫。上年防治差的果园F6、F7海拔相差60 m仅7/5日各诱到1头雌蝇,防治好的示范片果园及其它诱剂未能诱到成虫。1.3.2结果与分析 蛋白诱饵F1、F2、F3、F4、F5、F6、F7、F8比较,F1、F2、F3、F4与F6相距200 m,与F7相距1000 m ,F6与F7、F8相距100m,F6与F5相距20-30m,F7与F8相距20-30m,仅F6、F7在7/5日各诱到1头雌蝇。虫口密度低时果瑞特、糖酒醋液等不能诱到成虫,监测试验1、2说明这一问题,虫口密度高时果瑞特、糖酒醋液能诱到成虫(见表2)。F5-F6,F7-F8各相距20-30 m ,仅F6、F7诱到成虫,这说明成虫有就近取食的习性。F6、F7海拔相差60m,诱集结果说明对开始取食期没有明显影响。

1.4试验三:1.4.1材料与方法 蛋白诱饵(Erabaitpellets): 8粒加水200 ml ;糖酒醋液:红糖10g, 白酒2.5ml(52-56度白酒),醋1g(食用醋),90%晶体虫0.25g,水200ml,从市场购买,自行配制。配兑诱集液每诱集器装100ml。2009-2011年耀灵鸣凤、大兴柚园定监测,蛋白诱饵与糖酒醋液4个诱集器分两组相距10公里,两诱集器在柚园中相距50 m,7天一次观察记载并更换诱集液。1.4.2结果与分析 三年始见分别为6/3、6/20、5/27,终见分别是7/22、8/6、7/8;诱集数量分别为26头、13头;12头、5头;2头、0头;从诱集数量看,蛋白诱饵的诱性最好,2011年因干旱虫口基数低糖酒醋液未诱到到虫,说明点金项目:重庆市非疫区建设项目

密度对诱性的影响;三年定点监测其始见期、终见期、诱集数量及发生历期不同。

表1凤鸣诱集区诱虫量记载(2010年 ) 表2耀灵诱杀区三个处理诱杀成虫量(2010年) 日 期 诱 剂 总 数 雌 雄 日 期 处理区 总 数 雌 雄 5/29 - 0 0 0 7/2 - 0 0 0

6/29 A1 1 1 0 7/25 1 12 8 4 6/29 B1 2 2 0 7/25 3 12 7 5

7/7 A2 1 1 0 7/25 4 7 3 4

7/7 B2 1 0 1 7/30 1 1 1 0 7/11 A2 1 1 0 7/30 3 1 1 0

7/22 A1 1 1 0 7/30 4 0 0 0

7/27 A1 2 2 0 合 1 13 9 4

合 A 6 6 0 3 13 8 5 B 3 2 1 计 4 8 3 5 计 - 9 8 1 - 34 20 14 注:表1的A1、A2为1组、2组蛋白诱饵;B1、B2为1组、2组果瑞特1号;未诱到虫的诱剂未列入表中。表2 为4个处理一个对照的药效试验诱杀成虫收虫量,1为果瑞特挂罐、2果瑞特点喷未收到虫未列入表中、3果瑞特挂罐+点喷、4糖洒醋液挂罐+喷雾

2.1防控试验示范应用 了解监测果园的取食期对防效的影响,为在面积防控提出供依据。2010年凤鸣、耀灵防治试验区4个处理1个对照,凤鸣、耀灵在果园监测到成虫后1天、13天防治,凤鸣与耀灵同一诱杀液防效分别为100%、50.74%;92.74%、47.58%;100%、59.37%;63.70%、34.82% [2],说明及时控制成虫取食补充营养防效显著;2011年凤鸣1000亩防治示范片应用诱剂诱到成虫后3天及时用糖酒醋液挂罐诱杀,多点捡摘未熟先黄及落地果占

7.96%,其中蛆果率0.01%,桃蛀螟1.9%,夜蛾1.43%,生理落果4.62%;7个药剂(90%敌百虫原粉、40%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氟氰菊醋、20%氰戊菊醋、2.5%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阿维菌素乳油,果瑞特I号)的药效试验重复3次,在诱到成虫后3天,15天1次施药两次,7个药剂的蛆果率在0.24-2.53%,未防的14.2%,防效分别是82.68%、92.18%、95.56%、98.31%、82.18%、93.31%、95.07%,说明不论一般药剂或是绿色防控药剂及时用药控制成虫取食防效是明显的。

3.1结论 三年的监测结果说明同监测点的不同年份始见期、终见期、诱集数量及发生历期不同,同年份的不同监测点始见期、终见期、诱集数量及发生历期不同;三年的诱剂比较以蛋白诱饵的诱性最好,应作为监测的主要诱剂;挂监测器应在确定好诱剂后,从果园的受害情况、虫口密度、地理环境、具体地块的湿度状况及蜜源等考虑什么时候开始挂,挂多少;从两年的防控试验示范看,防治成虫不论用什么药剂,掌握成虫开始取食期,在3天之内及时施药并持续于整个取食过程效果明显。

3.2讨论 3.2.1从诱剂的监测比较,各诱剂的诱性差异大,以蛋白诱饵的诱性最好,果瑞特、糖酒醋液次之,糖酒醋液虽诱性较弱但用于大面积防控成本低,在成虫开始取食用药并持续于取食过程防效显著;3.2.2诱剂的诱性受虫口密度、时间、地理位置(温湿度)的影响较大,从表1及定点监测可以看出,说明区域间差异极大;表1、2及定点监测说明虫口密度对诱性的影响;3.2.3成虫取食期历时较长,没有规律性,预测掌握难度大,因此监测成虫开始取食期是一重要的手段;3.2.4挂监测器应考虑在果园或离果园不能超过50m,一个点重复设置3-5个监测器间距不超过20-30m,提高诱集机率;指导防治时,虫口密度低时应在果园一个点重复设置3-5个监测器其间距应小于20-30m;从时间上考虑,应在历年最早发生取食期之前2周进行,悬挂太早浪费人力物力,太迟成虫取食期已过;从空间地理位置上考虑,应选择田间温湿度较稳定的、蛆果率高防治差以及临近果园有蜜源的地块上设置;3.2.5防效试验及示范片调查表明,防治柑桔大实蝇成虫对药剂的要求不严格,对防治时期要求在成虫开始取食时施药并持续于取食过程效果最好;3.2.6从药效试验区看,2011年虽诱虫量少,但7种药剂防治后的蛆果率在0.24-2.53%,未防治的蛆果率达14.2%,如果7天一次调查3次可确定蛆果率,则大于14.2%,从防控示范片看虽未诱到成虫,但防治后多点抽查,蛆果率仍达0.01%,为害程度不低,是成虫有就近取食的习性,有没有多次交配产卵的习性?是诱剂的诱性扩散范围小,诱性差?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