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13309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d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2、写作训练:本首散文诗是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的,这种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A出示例句:

(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我要散发花香沁入妈妈的心脾;我要投落影子躲进妈妈的掌心;我要迎风飘摇和妈妈争个高低……

那么你还希望自己是什么?做什么?)

B请以假如我是——开头仿照例句写一首短诗。C佳作交流

(四)拓展想像:老师扮演一个疲惫不堪的刚下班回家的妈妈,请五个同学演孩子,为妈妈说写什么,做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推荐泰戈尔的三首诗。《孩童之道》《开始》《纸船》结合阅读提示,完成思考与练习。 2、今晚回家做一件实事来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

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4、拓展阅读,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读诗,品诗,学写法 学习难点:初学“寄情于物”的写法 学习方法:读,品,赏,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配乐) 故事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我国西部的青海,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在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包括喂牲口都得依赖这珍贵的三斤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它渴呀。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到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必经的公路上。终于运水的军车的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闯入公路,运水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如何呵斥驱赶老牛就是不肯挪动半步。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人和牛就这么耗着,车堵得越来越长,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性急的开始试图点火驱赶。可是老牛还是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高高地扬起皮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鲜血渗了出来,染红了皮鞭。可是老牛还是没有挪动。老牛凄厉的惨叫声和着沙漠里阴冷的酷风,显得十分悲壮。

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了,一旁运水的小战士说:“还是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收一次处分”于是,他拿出盆儿,到车上取了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老牛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这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面对夕阳,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着什么。突然,从不远的沙漠处跑过来一头小牛,在老牛慈爱的眼光下,小牛喝完了盆儿里的水。老牛伸出舌头舔了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伸出舌头舔了舔老牛的眼睛,人们分明看到了这对母子眼中流出的泪水。 在一片静寂无语中,没等主人吆喝,老牛带着小牛离开了公路。

泪水再一次顺着人们的脸颊留了下来,同学们,动物间尚且有如此感人的母爱,更何况人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荷叶间,去感受那如荷叶般清香的母爱吧!、

二、走近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冰心生长在一个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她选择了“思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象。因此,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冰心作品的主旋律。 三、认真地读 1、教师配乐朗读2、学生合乐朗读

了解散文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 ①、文章的2、3两段交代八九年前的往事的作用是( D )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仅仅围绕主题选材,所选材料应为表现主题服务。 ②、这篇散文诗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作者由这个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因此荷叶就是___,荷花就是___。作者想要借此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四、细细地品

体会作者的情感,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1、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2、全文的文眼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

3、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荷叶。 4、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寄情或寄情于物)

五、拓展阅读(一)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形象上的文章或诗歌还有和很多,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冰心的《纸船》,再次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母亲)2、作者借助( 纸船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这样些有什么好处?(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可以委婉地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六、拓展阅读(二)那片竹

“爸爸,春天又到了!窗外那片竹,那样挺拔,那样秀颀,那样生机盎然。六年来,黄昏走来又走去,可我只能看到那片竹·····

爸爸,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春天!初春时还飘着零落的雪花,当冻土还未化尽时,您带回来了几株瘦竹,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虽无生气,却有壮实的根。您种下了绿的希望,给我留下了窗外那片竹。就在当年暮春,你匆匆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爸爸,那片竹顽强地活下来了,活得很旺盛,我整个的思念都系在了那片竹上,在那里,可以拾起您遗落的脚印,可以掬起您爽朗的笑声。

夏天裹着燥热姗姗走来,昏黄的夕照中,我倚窗凝望那疲惫的竹,连日暴晒,叶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叶片向下搭拉着,竹干微微倾斜,竹林似乎疏朗了许多,显得那样疲惫不堪。爸爸,这神情多像您!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就这样,您还忙着为那片竹浇水!每当此时,我心中总涌动着阵阵酸楚。我觉得您很可怜,也恨自己无能。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使您幸福。而今,我连这唯一的心愿也未曾兑现,您就走了,永远地走了!窗外的那片竹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哀思有多深!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短文看似写竹实则写父亲。

2、作者借竹表达了什么样感情?(对父亲的一片哀思) 3、以上诗歌和短文的写法叫什么?(寄情于物或托物抒情)

教师总结:寄情于物是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上,这样,情感就有了个载体,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要能负载人的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同学们有没有勇气尝试一下? 八、吐露心声1、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畅谈感受: 妈妈,我想对你说

九、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十、小试牛刀: 请在“生活”、“幸福”、“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词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十一、小结(配乐)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父母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父母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