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文献综述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0422ea0975f46527d3e19d

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综述

一、中国蚕业发展历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养蚕取丝已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蚕丝科学知识,蚕丝业本身的产业特点使之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从而形成基础和应用学科齐全,理论和实践体系完整的专门科学,对发展世界蚕丝业和发展生命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人类文化知识宝库之一。

出土文物证实我国南北方养蚕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出土绢片说明,当时养蚕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事业。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动人描述了蚕、桑、丝、绸,“帝躬耘,后亲蚕”成为历代王室的大礼。那时已有高大的乔木桑和中低干成片桑园等不同的栽培、剪伐和收获形式,发明了复杂精巧的织机,动用不同蚕品种和合理的印染技术制造出似彩霞、似鲜花的美丽丝绸。

到了秦汉时期,蚕丝生产已遍中华大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岛、新疆。《齐民要术》记载了人工控制化,实行1年养8次蚕以及许多蚕的类型或品种。

隋唐时代,蚕丝生产日趋发展,“忆昔开元合盛日,男耕女桑不相失”便是蚕丝业在当代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写照。蚕丝业进一步扩大到辽宁、西藏、安南,桑树嫁接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养蚕和丝绸生产进一步发达。

中国养蚕和丝绸外传——丝绸之路开辟了全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蚕种和养蚕技术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朝鲜、日本,4世纪传入中亚、伊朗,6世纪传入欧洲。

进入20世纪,由于化学纤维的发展,世界纤维产量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以“纤维皇后”著称的蚕丝产量始终占世界纤维总量的0.17-0.2%。70年代以来,世界对丝绸需求量稳步上升,至今不变。从此,亚、非包括印度、巴西、印尼、泰国、越南、阿富汉、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土耳其、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种栽、养蚕、制丝的“丝绸热”。这期间,1980-1990年中国蚕茧和蚕丝产量翻了1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对桑蚕业的发展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如我国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着重讲述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以及统治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蚕丝业,最后讲述蚕种改良的得失。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江浙蚕学馆与中国近代蚕业科技的发展》,文章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和

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对浙江蚕学馆在蚕丝业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局限进行反思,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大多数都是从宏观方面提一些建议,但没有深入系统研究。国际上对蚕丝发展研究也很先前,如日本研究蚕种改良方面已经是世界的领头羊,其次是俄罗斯的蚕丝研究,中国的很多优良蚕种还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同时印度近几年来发展的也很快,产量仅次于中国。综上,目前中国对桑蚕业的发展力度还没有完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作为经济转型的一大产业,它的兴与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云南对桑蚕的研究还很滞后,那就更不要说系统的对技术改良史方面的研究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篇论文,特别对陆良地区桑蚕技术发展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极少且不系统。

三、现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蚕丝业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蚕丝业发展的最好是日本和韩国,80年代后蚕桑产业逐渐衰退,而落后的中国、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起来了。而国内桑蚕业从发达的江浙想西部内地转移。自2006年,国家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桑蚕产业的重点省份之一,特别是陆良地区的桑蚕产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怎样调整区域蚕丝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农业内部资源竞争;尤其是桑蚕技术发展改良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桑蚕管理者和研究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当前陆良与云南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以及云南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找到适合云南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迫在眉睫。

四、云南桑蚕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试图从历史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和政治学等多角度论述云南地区桑蚕技术的发展史,还从比较效益和蚕丝业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云南桑蚕业发展的缺陷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因此为未来云南桑蚕业更好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首先;从总的趋势来看云南桑蚕技术改良中存在一下的问题:1、桑蚕业是一个不稳定产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有起有伏,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律,通过技术革新,走出具有地方特色之路?可以说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云南省栽桑历史悠久,每个乡镇、村都在栽桑,但由于认识不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栽桑养蚕的态度也就不同,加之整体规划缺乏,规模连片种植面积少,集中经营规模小,栽桑养蚕零星分散,种植不规范,一旦市场波动就毁桑弃蚕,或放弃对桑园管理,造成生产不稳定,质量、效益难提高,形成“好时就赶、不好就挖”的不良发展循环格局,未把蚕桑产业真正看作一个长效产业来认识发展。这一产业发展历程中反复出现的栽栽挖挖,

至今仍然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成为县委政府始终需要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好的思想认识问题。;2、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桑源需求不稳定,由于全县耕地少,粮、烟、桑用地矛盾大,桑园基本都是在陡坡、山地里,立地条件差。由于各级对发展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多数桑园还未配套管道和水窑,仍有相当一部分桑园无灌溉条件,影响了蚕桑的效益和农户的积极性。蚕农普遍存在小蚕共育室简陋,蚕室条件差,缺乏消毒池具,蚕具不配套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养蚕户存在人蚕畜同室,粮、药、物同置的情况,给养蚕无病高产带来直接障碍。;3、技术研发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蚕种品种质量不高,虽然近几年来,日益重视蚕桑产业发展,从有限的财力拿出一定资金给予扶持,但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由于蚕茧价格的频繁波动,劳动力、生产资料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大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放松,一些蚕农只求产出,只采叶不管理,甚至出现有的农户可养少养或不养现象,全县有3555户栽桑不养蚕,致使桑园病、虫、草害得不到及时治理,桑树长势差,产叶量较低,2009年全县产茧522吨,按12478亩投产桑园计算,平均亩桑产茧水平不到42千克,仅发挥三分之一的丰产水平,目前全国平均水平是亩桑产茧50千克,而广西亩桑产茧超过100千克,姚安县3.3万亩桑园中亩桑产茧水平低于42千克的面积占60%以上,中低产桑园面积较大,经济效益差,有的甚至把桑树挖掉改种其它作物。从蚕桑加工业来看,姚安县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无力抗御市场风险,蚕茧外流现象依然突出,私收乱抢现象没有得到彻底遏制,2007年收购率达到85.5%,2008年收购率下降到70.8%,2009年收购率仅达54.8%,收购率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若丝厂满负荷运转,就2010年而言,80%以上的原料还需外进;4、产业转型的影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当前出现,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尤其是包括真丝绸在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经历大幅度下滑后依然低迷,茧丝绸出口仍然处于滑坡状态.全国丝绸产量的80%左右用于出口,蚕茧是所有农产品原料中与国际市场接轨最紧密的商品,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茧丝价格暴跌时,农民大量毁桑,不仅给行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危及到丝绸业健康运行,目前云南还未建立蚕茧收贮应急预案和价格形成机制,丝价不稳带来负面影响,5、没有形成理论化体系,纯属经验操作;6、当地人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不善于沟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五、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乃至国外对桑蚕产业的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来探讨一下,本人自己的以一些看法:1、国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健全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预警机制;

2、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对集中的桑蚕产业带出现;3、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引进国际及东部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力度 ;4、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云南产业的分布格局,完美的实现产业转型;5、蚕桑具有综合开发潜力构建理论体系,培养专业型知识人才;6、产业具有绿色发展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交流,增强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蕴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10),.

[2] 毕书定. 二十世纪前期豫西南蚕丝业[D].浙江大学学报, 2008,(03) . [3]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 [J]丝绸 2008,(05)

[4]许才定孔,育国. 由世界丝绸大国建设成丝绸强国 [J]. 国外丝绸, 2007(02) . [5] 沈正伦,李永谋. 云南蚕丝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J]. 中国蚕丝 , 2004,(02) [6]屈达才,宋桂荣等. 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发展与展望[J, 2009,37(10) [7]罗昆,朱树贞.徐明等。云南山地桑蚕业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06) [8]陈松,罗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南蚕丝业,云南农业科技,2003,(01)

[9]周围, 江宏飞. [9]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丝绸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J]丝绸 2007(03)

[10]蓝广芊,吴大洋. 中国丝绸产业竞争力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03) [1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 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年02期 [12] 陆琳;;培训创新 蚕业增效[J];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01期

[13] 陈志诚;江凤潮;;浅谈蚕桑综合经营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年01期 [14] ;基地建设显成效蚕农增收稳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15] 马骥;茆顺河;张永辉;;宿豫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16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考评与总结会在广州圆满召开[J];蚕业科学;2010年01期

[17] 余勇;;打造“蚕业强省”:广西桑蚕成就惊人[J];中国纤检;2010年05期

[18] 韩红发;安太成;张洁花;鲁文庆;;山西省新发现的古桑树考察[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19’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考评与总结会议在广州召开[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20] 肖丽萍;祁广军;;广西蚕桑产业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