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打小报告》文献综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小学生打小报告》文献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43334c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0

正, 把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35]

以上研究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小报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自我表现心理、维护公平正义规则、妒忌报复、求助,以及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还可以从小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四、特点

小学生打小报告现象普遍存在,但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现象的特点。研究者表明,宏燕认为儿童的打小报告行为有以下几种明显的特点:[36]

1,打小报告行为有随儿童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这与儿童自身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的态度有关。

2,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打小报告行为, 也更多地成为被告;

3,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安静内向型儿童更爱打小报告, 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

4,在引发打小报告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主;

5,各年级在小报告内容涉及的范围上, 与自身有关的告状行为要多于与同伴或班级利益有关的小报告行为。

关于打小报告行为的特点研究比较少,如果加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打小报告现象。

五、影响

鲍利霞认为学生打小报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打小报告,一是报告者心中有是非曲直的概念,能用一定的道德尺度衡量周围人的言行,这证明他们已初步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二是报告者正义感强,爱憎分明,他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不良行为,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所以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勇敢地向老师反映问题。在当今的社会风气里,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三是当自己的利益遭受无故侵犯时,向老师报告实际情况,这说明打报告者有较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37]

同时,学生打小报告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雷玉梅认为,学生打报告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学生的依赖有余,果断不足。

依赖性在告状的不断得逞下滋长并蔓延,而过分的依赖让孩子们在遇事时犹豫不决。如果说班主任在处理问题上与父母一样存在着爱幼、爱弱的心理这种提法很牵强的话,无形中使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时过分依赖的习惯而没有自主思考。二是学生中指挥家多了,实干家少了。学生在班主任处获得了告状的诸多好处之后, 就会接二连三地来告状。这回他是来告状, 下回他可是来告诉你应对的方法, 甚至怎么做他都给你想好了, 班主任成了他们手中的指挥棒, 他们还有可能模仿老师的语气去指挥其他的同学,长此以往, 班里就会出现一些专门喝斥其他同学而自己却不干活的指挥家。[38]

赵连娣认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39]

鲍利霞观点与赵连娣的观点一致,她认为打小报告反应了连报告者本人有时都未意识到的“幸灾乐祸”心理。如果一听到有学生报告班上的不良现象和行为,老师就直接批评被报告者,甚至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发出警告:以后如果再这样,我就如何如何,等等。也会于无形中鼓励打小报告的行为。这样,打小报告者不断盯住别人,总要发现别人的过错这一动机就会不断强化,报告别人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甚至以发现别人的过错为快乐。而被告者的逆反心理,一定是越来越强。而这不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40]

从以上研究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小学生打小报告存在消极意义,也有小部分研究者认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辩证看待学生“打小报告”现象、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和妥善引导打小报告者,那么其积极意义将会占主导地位,将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结:

儿童“打小报告”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在外国文献中,并没有查到相关文献。同时,这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我国学者集中于对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如何处理等方面,原因分析可以说较为全面,涉及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老师、家长学校等社会环境分析等等。但处理策略有点带有“经验主义”,系统的、全面的解决策略尚不多见。所以,如果以后能够加大解决策略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避免师生矛盾,提供良好的教育借鉴作

用。

参考文献:

[1][4]杨翠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系),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5 - 7 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J]

[5]邢少颖、贾宏燕《3- 7 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

[3][13][14][20][21] 董国强.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告状”.[J]. [6]吴媛媛《论小学生打小报告现象及措施》.[J]

[7][28][31][32][35] 毛晓瑜.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9):34-37

[8][9]李琳.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的心理投射.[J]. [10][23]王佳楠. 对学生打“小报告”的思考. [J]. [11][16][25]郑立. 如何对待打小报告的学生.[J].

[12][26]若葵. 要善于破解 “ 告状宝贝”的心灵密码. [J]. [15] 韩冰《低年级学生“告状”的原因及引导方法》

[24] 武凤霞,姜慧雁.《学生爱“告状”怎么办》[J].河南教育,1998(2) [17][18][19] 章 乐《小学生“告状”的教育契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21][29][33][34][39]赵连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西教

育(综合版) ,2004(14):32-33 [22]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 [24]刘红.爱告状的背后[J]

[27]田立华.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231 [30]刘冰.我家有个告状王[J].当代学前教育,2011(4):43-4

[36] 宏燕. 3- 7 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

[38]雷玉梅.防止学生告状成瘾[J].班主任之友,2002(6):24

[37][40]鲍利霞.如何对待小学生打小报告[J].河南教育,200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