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846929b8f67c1cfbd6b834

2、《香港华字日报》:德臣报馆创办的中文附刊,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后改为独立发行,由陈霭廷任主编,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 3、《近事编录》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同时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的新闻性更为凸现。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还有力地抢劫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崛起 1、《北华捷报》:1850年,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2、《字林西报》:1864年,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报馆组织改组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改为其副刊,到1951年停刊,是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字林西报》在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3、《文汇报》:1879年创刊,由英国人克拉克等任主编,是上海主要的晚报之一,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也是外国传教士先创办的 1、《六合丛谈》:1857年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从内容上说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 2、《万国公报》:1868年创刊于上海。在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三、中文商业报刊的迅猛发展

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 1、《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传教士。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2、《申报》(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1872年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其目的是为了嫌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44年最早发布国内报纸的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注意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发表文艺类作品,满足旧式文人的兴趣和爱好,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6)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第一年,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7)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A: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所刊内容除诗词、骈文、散文、小说、翻译稿等文艺作品外,也有少量时事政论。,还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877年《瀛寰画报》创刊,是申报附出的图画增刊,是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后因脱离中国实际而不受欢迎。1884年,《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04年名解),由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申报馆还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由于当时中国下层民众大多数是文盲,创刊没多久就停刊了。

B: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85年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着手用铅活字翻印大部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卓有贡献。

总之,《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实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3、申报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

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第二,也重视新闻。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 当时各报的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常信笔点染,由传奇之风。《申报》一开始也未能免俗。后来《申》逐渐开始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几件特殊新闻的处理,使之声名大振,销量也随之上升。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前后长达三年。报道后其客观准确,仗义执言,有闻必录,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也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客观报道是《申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发行量也随之陡增。三是《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第六,扩大报社业务美查以申报为基础,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⑴编印综合性的月刊《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和《寰宇琐记》。三种月刊时间相继,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笔记类,都属于我国近代早期的文学期刊。⑵办白话新闻报《民报》。 1876年3月30日创刊,每周二、四、六出版。专为妇孺、工人、小贩以及下 层劳动人民所设,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⑶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创办了《寰瀛画报》,不定期刊,中国画报之祖。 1844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主编,旬刊。新闻性更强,内容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4、《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1)《申报》率先使用中国人当主笔,满足了中国读者的要求,聘任了蒋芷湘、钱欣伯等主笔。而《上》的主编一直都是伍德、林乐士的外国人。 2)《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同时《申报》注重管理,有明确的分工。 3)《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并且带有宗教色彩,读着圈子小。

《申》既有新闻、评论,又有文艺作品、广告。受读者欢迎。 4)《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四、上海早期报业的竞争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到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已经超过香港、广州、澳门等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的中心。 1、《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在停刊《上海新报》10年后重振旗鼓。为了同《申报》进行竞争。内容最初大多译自《字林西报》,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 2、《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 3、申报同时代其他城市的日报:天津《时报》、北京《顺天时报》、奉天《圣京时报》。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开始从东南沿深入细致 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香港、上海、广州外,宁波、福州、厦门也相继有外报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和天津两地的报业最为发达。 1、广州:《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广州新报》 2、天津:《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以及英文版《中国时报》 3、宁波:1854《中外新闻》 4、汉口:1866年《汉口时报》 5、《中西闻见录》:1871年外国传教士组织了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72年该会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内容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报道各国的近事与商业信息。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 6、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在华主办的报纸《香港天主教记录报》后改名为《天主教记录报》是天主教在华的第一份报纸。《益闻录》,《圣心报》1887年创刊,1949年停刊。 7、《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得中文刊物。1879年3月16日创刊,由半月刊转为周刊。李林主编,以时事为主。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以文汇报》,1899年简称《汇报》。在政治上支持和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 8、《京津泰晤士报》(一译《天津时报》)1894年3月创刊,英商贝令汉主办。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该报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常遭到当时进步报刊的反驳。《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 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1、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鸦战后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评价?)

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创办约180种报刊,总体上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绝大多数为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还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推行殖民主义道路。为倾销鸦片辩护,鼓吹武装侵略中国,鸦战后,制造舆论。

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 2、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思想认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技术设备层面) 3、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

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 2)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

3)在办报思想,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7)在传

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8) 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 4、评价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心”。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870——1900)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

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同时,同样属于译报汇编的有上海的《西国近事》。并汇编成册称《西国近事汇编》,不定期发行,仍为不定期刊。 1、《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本上,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 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等主张,但因太平天国在不久后覆灭,所以其办报主张并没有实施的机会。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三、王韬、郑观应的办报思想

1、王韬:著名报人,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 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王韬的办报主张及主要贡献。 办报主张: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提出新闻自由的思想,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房,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 a、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先导作用。

3、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软件报;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批报刊 1、《昭文新报》:1873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之后,上海、广州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大基地。 2、《循环日报》:1874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也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3、《弢园文录外编》: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实际上是中文报纸最早的晚刊。

继《循环日报》后,又有《维新日报》《粤报》等自办报刊陆续出版。 3、《采新实录》:1872年在广州出版,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但早已失传。 4、《汇报》:1874年创刊,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沪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创办一年后停刊,可见当时国人办报的艰难。 5、《新报》:1876年上海出现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该报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方面。后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6、《述报》: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1884年,正逢中法战争爆发,其版面主要是中法战争的消息,主张对法作战,表现出鲜明的爱国立场。同时,该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根据内容分两册发布:新闻部分《中西近事汇编》,译稿部分《格致便览》。在我国的报纸中首先使用石印。出版一年后停刊。 7、《广报》:1886年创办,创办人邝(kuang4)其照。早期新闻多为琐事,偶尔揭露问题,曾因暴露科举舞弊遭报复。1891年更名《中西日报》,1900年因发表义和团消息遭禁,改名为《越峤纪闻》 三、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的特点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明显的表现为以下特点:

1、在办报主体上。创办者身份复杂,在中国最先创办报纸的人,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识分子是主力。

2、在办报性质上。除个别报纸外,都是私营性质。政治觉醒和经营活动。不带政党色彩。

3、在报纸内容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正直洋务运动期间,时代背景决定了洋务运动是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 4、在政治立场上。带有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在业务工作上。形式上大多参照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报纸模式。

6、在报业环境上。处境十分困难。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民族工商业很薄弱,不能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读者不多,发行少,缺少政党和政府的经费和财政支持。其次是政治上的困难,封建统治者和外国殖民势力和各地租界当局。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报刊的创办

随着维新运动席卷神州,国人办报高潮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提出了“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把办报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久,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和一份报刊《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并改名为《中外纪闻》报,仍为两日刊。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2、《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1986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这两份报纸都由于清廷查禁,在不久后被迫停刊。 3、《强学报》的特点:《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首先、采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其次、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第三、它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 “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4、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他在时务报上发表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的是《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议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来《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 6、《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历史意义: 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其次、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 7、《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的。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突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8、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和宣传家。他一生有27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师从康有为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1895、1896年于北京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文体,被称为“时务文体”。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9、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1)生平: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2)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① 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

② 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义”的特征。

③ 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

④关于舆论的论述。 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1、澳门《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是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的亲自策划下创办的。同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为维新运动造势。在政变发生后,国内各地维新报刊扫地以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歌颂死难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直到1901年才自动停刊。 2、《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