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适应气候特征的典型建筑调研报1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气候与适应气候特征的典型建筑调研报1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5729c28bd63186bcebbc9c

气候与适应气候特征的典型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学0802 朱学莘 0120806220227

摘要: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从气温、降水、风、光照四个角度入手分析了武汉的气候特征,并比较武

汉市与同气候城市的气候差别,调研适应武汉气候特征的典型建筑实例。另外从五大气候分区中选择了另一个气候的代表城市西宁的气候特征及典型的建筑实例。通过对所调研城市的气候分析,我们得知建筑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气候的不同也影响了建筑形式的不同。

关键词:气候特征 建筑

引言

气候对建筑物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太阳辐射、风、降水等主要的气候要素。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演变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大自然地貌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建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适应自然气候环境更替的产物,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气候与建筑关系分析

气候一般包括湿度、温度、光照、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于人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而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在自身的居住上,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二、武汉气候概况

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夏天比较闷热,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武汉的冬天平均温度在0度左右,但是城市没有暖气系统。

武汉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秋两季的气候则比较宜人。 通过气候分析表可以看出,武汉的确属于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初到武汉感觉这里是没有春秋天的,夏季冬季的时间很长,气候也比较潮湿,冬天晾晒的衣服总是干不透。

2.1气温

武汉这里,冬天过冷,夏天又太热.这里的墙厚就依据建筑物本身的不同而定了.大多还是框架结构的240墙.像更靠北的地方如天津,城郊的住宅许多都采用了更厚的墙力图冬天保暖.对于温度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武汉是远远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相比较而言陕北的窑洞倒是个很好的例子,从小我们就学过窑洞的功能,冬暖夏凉。夏天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洞外如果38℃,洞里则只有25℃,晚上还要盖棉被才能睡觉;冬天却又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盈满室内。也正是因为大西北黄土高坡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塑造了这样别具一格的建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将房屋隐于林木之中,据估计夏天绿地比非绿地要低4℃左右,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只能吸收10%的热量,而树林却能吸收50%的热量。我国云南省元阳县境内有一种特殊的房顶——水顶,平平的屋顶上又多了一汪水面,屋外阳光热辣,屋里却十分阴凉。 2.2降水

武汉沿江,算是降水量比较大的城市,虽比不上更靠南的诸多沿海城市,但是相比北方,属中部偏南的武汉降水算是比较多的了。所以可以看到汉口沿江的老房子还是有着水乡建筑的身影的。灰白墙青黑瓦,以坡屋顶居多。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适应能力也越发强了。新建筑房屋中坡屋顶还是平屋顶好像已经成了装饰与不装饰的分别了。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

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关系到屋面、地面和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另外,雨水通过墙壁上的缝隙向室内渗透时导致墙体内部发潮,从而降低热工性能;会使屋面油毡鼓泡、变形、裂缝,造成渗漏,会使墙面出现斑迹,影响美观,甚至使面层剥落的损坏。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粤港、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2.3.光照

武汉这边的光照在我们之前做设计的时候老师就有经常提起过,西晒西晒。反复强调的西晒问题就是武汉光照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所做的设计西向还是少开窗开小窗比较合适,同时西面开窗也涉及到了某些风水问题,也是不宜开窗的。

有些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就很注重光照对建筑的影响。他们考虑西晒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开窗问题,还有设置遮阳板或者调整屋顶的形式或者加厚墙体等等方法来改善武汉的西晒问题。

太阳辐射中的光效应可影响建筑物的采光和室内照明;热效应使墙壁增温而加热室内空气;紫外线作用使许多建筑材料,特别是塑料等有机材料老化而损坏。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小气候。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有些地方还在屋顶上做文章,如《田夷广纪》记载: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房屋覆以白垩”以反射烈日,降低室温。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

内光照不足的状况。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多座北朝南,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则多座南朝北,赤道地区房屋朝向比较杂乱,这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 2.4.风

武汉一般刮东南风比较多一点,由于有江流。武汉的风在冬天显得格外的刺骨。同样的重庆虽然也有江,但是由于重庆多山,

风对建筑的影响表现在风荷载,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经济、安全和适用;风向和风速关系到建筑物的布局、自然通风效果;风速驱使大雨冲刷建筑物的外壁,使之受到风化侵蚀。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现代住宅建筑比较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 三、武汉建筑典型

武昌长江边的融侨华府小区便是适应气候而建的典型案例,在武汉夏天偏南风“岔”着吹过,冬天,北风口上又罩起一顶帽子。作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尝试,“应变建筑”在武汉起步了。

该小区16栋房子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呈倒“V”型分布,“缺口”对着东南方向。

小区设计单位、深圳三境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段敬阳介绍,小区房子的朝向、间距,都经过精确测算,确保夏天季候风以适当速度通过,带走内部热量。

到了冬天,北风袭来时,位于倒“V”字底部的楼宇,正好挡住呼呼而来的冷风,如同在小区北面罩起一顶帽子,使小区、居民家的热量不被带走。

“武汉夏季气温并非全国最高,但市民依然感觉很热,空气流通不畅是原因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虹博士说,中高层建筑群杂乱无章,是最大障碍。

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楼和人口越来越密集,“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密集的高楼大厦不仅阻碍空气流通,影响热能的消散,玻璃幕墙又加剧了热岛效应。

她介绍,研究已表明,如果进一步打通市区、市郊湖泊河流的联系,让流动水体形成风道,可明显改善城市通风状况,提高城市对高温的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