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55c03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6

2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 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 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 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23. 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2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3分

21.A 1分 22.选D得3分,选C得1分。 23.B 3分 24.D 2分 25. 4分

答案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

答案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杨浦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5分)

偶园记 (明)康范生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21.可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是( )(2分)

A.哉 矣 焉 云尔 B. 云尔 焉 哉 矣 C.焉 矣 哉 云尔 D. 矣 哉 焉 云尔 22.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23.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3分)

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苏东坡心高气傲。 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2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3分) 25.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五)15分

21.C(2分) 22.D(3分) 23.A(3分)

24. (3分)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1分)。但

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1分)作铺垫(1分),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25. (4分)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1分);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1分),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1分)。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1分),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

闵行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学。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 2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大概如是, 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4分)

(五)(13分)

21、(1分)B 22、(2分)C 23、(3分)B 24、(3分)D 25、(4分)作者认为度数在治历、治械等技术方面的功用是小用,(1分)在训练人的精细、准确方面是大用;(1分)大用、小用在于人们的需要。(1分)这对当下的数学学习,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是有启示作用的,不应该重技巧(技术)轻思维,而是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1分)【或,我认为作者说的是有道理,用处之大小原本就是因人的需要而定的。(1分)

浦东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洞真观横翠阁 (宋)何朝隐

①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亘,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②而又为之说曰: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化为争夺之场。甲

③余尝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乙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阁俯兹山,不啻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岗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喜宴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丙

④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得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丁曾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的很近。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虽 而 B.则 而 C.虽 则 D.然 则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