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当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455485bceb19e8b8f6ba92

中文考研网免费资料 当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

17.《纪念碑》

《纪念碑》发表于《诗刊》1980年10期。

《纪念碑》是表现民族历史和现实思考的深刻之作。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诗人眼中,就是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记录和见证、诗人在回顾民族被劫掠、被出卖和奋起抗争的历史的基础上,呼唤、探求民族尊严、魄力的重建。诗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诗人的沉思和民族的沉思在纪念碑的形象中得到统一。

江河是以《纪念碑》登上诗坛的,对民族历史的富于纵深度的思考,使江河的诗一开始就显示其独特性。?纪念碑?是空间化了的时间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纪念碑?,连接历史、现实、未来。这个?大我?的抒情主人公,从历史发展角度,与民族、与个人感悟的民族历史锲合点上,展开抒情与思考。诗人的沉思和民族的沉思在?纪念碑?的形象中得到统一。

江河、扬炼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表明了他们想?介入?历史的强烈愿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自我价值的探索之后,?为历史提供见证?成为朦胧诗的重要主题。

18.《太阳和他的反光·射日》

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发表于《黄河》1985年第1期。全诗共12首,诗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如《补天》中的女娲补天,《追日》中的夸父追日,《填海》中的精卫填海,《射日》中的后羿射日等等……

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作者选取这个题材,并且加以改造,使它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神话?原型?。传说中的后羿是一个胜利了的英雄,他射落了多余的九个太阳,使人间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作者把这个故事改造成了一个悲剧,射日的后羿被烈日?红色大弓?所射中。他倒下了,然而他的英雄壮举却永存人间。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激活了古代神话,把这个神话变成了对于牺牲了的英雄的颂歌。英雄为?去除虚妄?而向?泛滥的太阳?的?漫天谎言?宣战,使?射日?的这个神话有了?去伪存真?牺牲取义的原型含义,也使这首诗在内容上具有了很大的张力。

江河在80年代初经过四年的沉默和思考后,开始转向民族历史的探寻。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最为典型。

包括《射日》在内的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从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感受、挖掘民族精神的深层素质。诗人以现代人的理性与哲学思考再现了中华民族自创世纪以来的生存历程与历史命运。并综合性的体现了诗歌?文化寻根?的整体水平和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在这一组诗歌中,创造了盘古、女娲、夸父、后羿、精卫等英雄形象,但他们所传达的,却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革?期间涌动着人本主义思想, 同时从某种意义说,这些上古的英雄形象,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杨炼诗两首

19.《大雁塔》

《大雁塔》发表于1980年。

大雁塔始建于唐代,在西安南郊。诗人吟赞历史遗迹大雁塔,以?大雁塔?为历史文化承载与象征物,以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对?人?的主体重建对旧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拨。 全诗分为?位臵?、?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5章。

在被称为朦胧诗的群体中,杨炼显示了自己独特风貌。他的诗中很少有北岛那种悲壮的失落和舒婷那种优美的感伤,也没有顾城的童话的幻想,而表现了一种朝气勃勃的气象。

杨炼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史诗诗人?。因此,从80年代开始,杨炼诗歌逐渐从现实关怀转向对更为深广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寻根?,试图在?自然、历史、现实、文化?的四维空间建构现代东方史诗。

《大雁塔》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呈现出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大雁塔既是文化的承载又

欢迎光临中文考研网!—— www.zwkao.com

- 8 -

中文考研网免费资料 当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

是生命的象征。这首诗以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对旧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拨。

20.《诺日朗》

组诗《诺日朗》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5 期。

诺日朗,藏语,男神。四川著名风景区九寨沟有一座瀑布,一座雪山以此命名,地处川陕交界高原去。《诺日朗》揭示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了人类前期生命的萌动和人类的起源,全诗充满生命力的骚动、充满对生命奥秘的追寻与探究,对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的兴趣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在他的想象力和对感觉理念的综合能力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情调和风格,一种既悲壮又辉煌的境界。此诗一发表,即引来种种?破译?:有人说,?表现了性解放?;也有人说,?概括了整个‘文化大革命’的历程?;还有人说,?本质地揭示出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关系?。

全诗以《日潮》《黄金树》《血祭》《偈子》《午夜的庆典》5 个相对独立的片段组成。 以《诺日朗》为界,杨炼的诗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诗作体现了朦胧诗的基本风貌,第二个阶段他告别了理想主义抒情,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民俗和民族生命的本源,诗歌创作开始专注于历史文化的探求。

《诺日朗》描写民俗,通过对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透射,歌赞民族原始状态下的生命伟力。突出生命对于文化和理性的挣扎,表现生命的永恒与悲剧性的崇高复合。

海子诗三首

21.《五月的麦地》

《五月的麦地》写于1987年,发表于《诗刊》1988年第9期。

在这首抒情短诗中,诗人想象东南西北全世界的兄弟在?五月的麦地?里会合拥抱的情景。然而,在这广阔的背景中,诗人却?孤独?一人。?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表现了诗人理想失落的孤独和悲凉。

张承志在《金牧场》里写到:“向日葵是平民之花,……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向日葵?的含义中对?崇高者的家?。”这里的崇高者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地主人(平民)。西欧诗人所要表达的一切对大地(西欧大地)的情思都是以向日葵作为一个媒介和归宿的合体。海子和他的诗友骆一禾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创造了诗歌中的?麦子?意象。麦子虽是如此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作的精品,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生命背景。

?麦地?和?麦子?是海子诗歌中屡屡出现的意象。在《五月的麦地》中,?麦地?构成了诗人生命个体的生存背景,而当它在海子诗中屡次复现之后则上升为?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们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成为贫穷、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写实?。 ?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的向往,正是把?麦地?视为?一种群体性的生命空间。?

有评论家认为,海子诗歌中除了?麦子?、?麦田?意象外,还有另一类意象,即太阳(阳光)、月亮(月光)。前一类是物质的生存的,后一类是精神的、艺术的。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精神和物质的对抗,构成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战抖?,而这一主题的生成,经历了四个心理时期:村庄乌托邦、麦子乌托邦、诗歌乌托邦、乌托邦的幻灭。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五月的麦地》属于第三心理时期。?麦地?是海子的?乌托邦?。但麦地并不是完美的理想天堂,而是一个痛苦的圣地。当时的诗坛,充满喧嚣和骚动,反叛崇高人格、反叛英雄神话,诗歌创作进入一种无序状态。诗人在反叛声中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常有理想失落后的孤独悲凉。

22.《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诗中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海子诗意象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

海子以创作长诗(诗剧)为目标,也写了大量的抒情短诗。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

欢迎光临中文考研网!—— www.zwkao.com

- 9 -

中文考研网免费资料 当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

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 海子生前好友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日常生活为代价的。

海子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他的安魂之家。

23.《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写于1989年的3 月14日的凌晨。距离海子自杀的时间只有12天。 在这首抒情短诗中,以?十个海子?这种主体分裂的意象,传达这个?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的?黑夜的孩子?的内心痛苦。

《春天,十个海子》写于海子临死之前几天,是海子写下的最后一首抒情诗。悲哀的诗句带来了不详的惊恐,预示了某种幻灭。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海子伤痛而悲凉的心境和那种难以演说的情绪。

韩东诗一首

24.《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作于1983年,是韩东的代表作之一。 他叙写许多人爬上大雁塔,看看四周的风景,再下来的感觉。这首诗歌集中显示了韩东语言的简约、意象的淡漠、人生的无奈和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反启蒙主义的平民化特征。

大雁塔、长城、圆名园遗址、故宫……都是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象征,常常引发诗人的许多联想和思考。有关大雁塔可以有许多话题可说,在韩东笔下,大雁塔不再有任何伟大和崇高之处,登塔也不会有怀古之幽思。诗中没有任何激情的涟漪,全是平淡的语调,日常的口语,记写人们?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有关大雁塔》的情绪基调与发表于1980年杨炼的洋溢理性激情的长诗《大雁塔》构成鲜明对照。

第三代诗人的写作往往是以对朦胧诗的挑战和反叛显示不同于朦胧诗的独特的品格。韩东代表性的诗作有《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跑吧》、《这个晚上》等。这首诗体现出第三代诗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反英雄?、?反崇高?、注重诗歌对平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同时在艺术观念上,也表现出?反意象?、?反优雅?,从蕴涵文化意义的书面语退回到原生态的日常语言的作为新诗的表现语言的倾向。

于坚诗一首

25.《尚义街六号》

尚义街六号》发表于《诗刊》1986年第1期。

?尚义街六号?是男大学生宿舍,诗人和他的朋友曾在那里度过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因此《尚义街六号》和诗中写到的那些人都是对于真实经验的记录。

《尚义街六号》被文学史家成为?第三代?诗人的口语写作,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把口语作为主要的诗歌语言,这些口语是直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与大家熟悉的隐喻化的诗歌语言(包括运用象征、意象等隐喻语言)相比,它们往往不负载双重和多重语义,而只是用调侃的语调对日常经验的平实记录。但是一旦日常语言转化为?诗?,它显然又具有了不同于?真实经验?的更多内涵。同时也体现出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化。

(执笔:重庆电大教授 张万仪)

汪曾祺小说四篇

欢迎光临中文考研网!—— www.zwkao.com

- 10 -

中文考研网免费资料 当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

26.《受戒》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获1980年度?《北京文学》奖?。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称的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冼掉了大半。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界无本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住持,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父仁山的主要任务即是料理三种账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二师父仁海是有家眷的人。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平常日子,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逢年过节他们也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着这项杀生活动。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熄妇私奔的故事。总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由此可见,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1980年, 汪曾祺以他的《受戒》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新生?,也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文体自觉的先声。《受戒》的发表,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惊奇与喟叹。那时的文学创作还没有从?伤痕?中脱离出来,《受戒》使人耳目一新。人们惊异地发现汪曾祺小说的另类风格和别样情趣。《受戒》所展示的散文化的艺术风格,完全与众不同,让人们恍悟?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随着《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故乡怀旧作品的发表,汪曾祺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而又朴实无华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受戒》是汪曾祺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承接、丰富了废名、沈从文这一支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而且,?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新时期文学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文学大潮,新时期文学所生发出来的持续不断的语言反省,都源自那‘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李锐语)。 小说的后三分之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小和尚明海受戒的过程,和这过程中明海与小英子天真纯朴朦胧的爱情的萌发,展现了南方水乡人们自由自在、率性自然、不受约束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之美。这一部分其实可分为三个片断:?扌歪 ?荸荠、明子受戒与小英子求爱。其实,作者意欲描写的是他们俩的爱情。这三个片断是汪曾祺所有小说中描写爱情最直接、大胆的,也不过是?发乎情,止乎礼?,含蓄、典雅。汪曾祺说自己受儒家影响比较多,由此可见一斑。这三个片断最精彩的地方,是对小英子的脚印及求爱方式的描写,在其它小说中几乎不可见。而对善因寺的描写,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描写的一个典型例子,从中可以了解汪曾祺小说?宋人笔记?的风格。当然,风俗风情描写与人物还是有关系的,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小说里写风俗,目的还是写人?。风俗与人的关系作者用?蜻蜓点水?的笔法一笔带过:善因寺显然不同于?荸荠庵?,它给人一种压抑,但小英子无疑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么庄严肃穆的地方,她依然大喊大叫,象征着不受羁绊的人类自然天性,象征着在自然田园中生长生活的自然之子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联系到作者自己的坎坷经历,小英子也可视作是作者的化身,汪曾祺多想在厄运、坎坷面前像小英子那么无惧无畏,保持旺盛的生命本色呵,可惜,汪曾祺只能在梦中、文本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对现实的逃避,同时,也是对现实委婉无奈的控诉。 小说结尾这段文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有人说是描写明子与小英子之间的?性爱?。即使如此,少男少女之间的性,也是情的成份居多。如果只限于作?性?的理解,就局限了这段文字优美的意象。这优美有梦的特点、理想的色彩。这理想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止于性。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顺性自然、勤劳善良……,都是理想生活的色彩。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然而,这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梦。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受戒》与《边城》结尾翠翠与傩送二佬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27.《大淖纪事》

《大淖记事》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获得同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同年度《北京文学》

欢迎光临中文考研网!—— www.zwkao.com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