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02-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2b4fceed630b1c58eeb5a1

第二部分 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一、 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1)稳定的劳动群体,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推动出现了固定的居住点; (2)为防御侵袭构筑防御性构筑物,形成了城池之雏形;

(3)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居民点。

2. 城市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1)产能和产品剩余催生物产品交换;

(2)劳动分工和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增多,出现了手工业者;

(3)农村和城市居民点的差异显现;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出现的。

3. 城市的定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五十里为一市”

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 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4. 城镇化

城镇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城镇化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

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

及其他行业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镇化进程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

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

化为城镇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

业。

二、 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 1. 城市规划的缘起

聚落的规划设计即后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原型。 在史前人类聚居地形成和营造的最初过程中,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法则。当时的城镇还依据其所在地的生物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环境、海岸走向、河谷或山坡地势而修建,很多城镇都建筑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

这时的城镇已具备一些基本布局形态,如古埃及城镇多用矩形平面,美索不达米亚则为椭圆形等。各大文明城邑修建被认为是同源的说法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可。这一时期的著名实例有埃及的孟菲斯、卡洪城、底比斯及印度的莫亨达罗等古城。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原始宗教曾一度成为当时的主导文化形式,如“占卜”和“作邑”。

2.古希腊的城市规划

古希腊文明之前,欧洲缺乏系统性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这一时期城镇建设和城市设计几乎都出自实用目的,除考虑防守和交通外,一般没有古埃及、古伊朗城镇那样的象征意义。一般来说,这时的城市喜好选择南向斜坡,建筑则坐南朝北修建。

2.1 雅典及雅典卫城——古希腊时期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

雅典卫城:雅典城的宗教圣地,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1)卫城建于城内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m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约280m,南北最宽处为130m,山势险要。

(2)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期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3)卫城内各主要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而布置的艺术雕塑。

(4) 从卫城内可以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它既考虑了置身其中时的美,同时也考虑了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

(5)为体现城市为平民服务,卫城还建有市民活动中心、露天剧场和竞技场等。

2.2 米利都城

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城市空间、街道系统均不规则。公元5世纪,希波达姆所做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系统地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建筑物都布置在格网内,这种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

设计理论的起点。

3.古罗马的城市规划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古罗马人仰仗巨量的财富和军事实力,领土日益扩张,版图已扩大到欧亚非三洲。当时整个帝国版图上的城市数以千计。

3.1 古罗马时期建设成就

3.1.1 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750年---公元前300年)

石工、陶瓷构件和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3.1.2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0年)

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市政方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公建类型丰富,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和罗马角斗场等。

巴西利卡: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在罗马天主教的用语中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被称为巴西利卡,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3.1.3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建设重点是歌颂权利、炫耀财富和表彰功绩,建造了许多豪华雄伟的凯旋门、纪功柱、皇帝纪念广场以及世俗建筑。

3.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对古希腊、古罗马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经验的总结,他在书中论述的城市选址建设基本原理等,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市选址必须占用高处干爽的地段,防止瘟疫滋生,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应有良好的水源地,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水路交通。

街道布置上主张街道应保持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关系,以及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 :平面呈 八边形,转角处设城墙塔楼,城市道路 为环形放射式,放射式道路不直接对城 门,城中心有神庙。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 模式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 费拉锐特以及斯卡莫齐设计的理想城市 方案沿袭了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的基本 形式。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

3.3 古罗马时期城市布局

古罗马时代已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与建筑的方位定向、神学思想。

3.4 古罗马时期军事城镇建设

古罗马时代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城镇建设。公元前275年,古罗马人在地中海沿岸规划建设的平面呈方形的派拉斯营地(营寨城),是古罗马时代军事要塞城镇设计的原型。

今天欧洲有120~130个城市都是从这一城镇原型发展而来的。 提姆加德(Timgad) 城市平面呈正方形,“丁”字形主干道,街坊布置整齐;城市中心广场开向宽阔、便于操练“T”形干道,用台阶联结,四周有柱廊环绕;城中还有剧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

罗马营寨城

提姆加德平面示意图

4.中古时期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规划

伊斯兰文化是在阿拉伯沙漠、草原地区的游牧方式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其影响远及近东、中东和北非临近地区

伊斯兰世界继承和发展了中东、近东地区古代城市的概念,同时又很好地结合并丰富了伊斯兰文化本身。

伊斯兰游牧民族时代生活在干燥缺水、草木罕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因此长期以来就把可兰经中描述的天堂境界当作梦寐以求的理想,绿荫环绕,水草茂盛。这种思想对伊斯兰的城市和建筑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