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进程与对策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进程与对策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a2a259312b3169a451a47e

住宅建在郊区,在城市外围形成了大量的卧城,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过远。当前我国居民的出行以公交与自行车为主,但郊区的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缺乏方便快捷的城乡运输系统,不能满足长距离快速便捷的出行要求。许多大城市郊区的新建居住小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够,卫生设施不足,文化设施少,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郊区住宅建设缺少整体统一规划,小区建设基本是见缝插针。由于片面追求投资回报率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破坏了城郊自然山体、水系,导致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耕地、菜地不断被侵占,城市周围绿地、林地也遭侵占。造成城市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4)社会管理落后

市区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在郊区汇集,形成了双向人口导入,成为混杂的居住空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空间,人口构成混杂而社会管理薄弱。外来人口管理、社区环境脏乱差、乱占乱建、社会治安等问题突出。这些不同籍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心理价值观念、不同生活方式的利益矛盾群体在此汇集产生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5)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郊区住宅开发过程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造成管理的滞后,开发商各自为证见缝插针、盲目圈地,造成各小区之间缺少统一的布局杂乱无章.有的开发商追求小区面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对于我国相对贫乏的国土资源无异于雪上加霜。

- 10 -

第二章 青岛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青岛市一直处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青岛市的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从现代化城市雏形发展到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596万增长到2010年的872万人。目前青岛市的城市化发展由原来的向心聚集逐渐转变为离心有序扩散。城市中心的工厂纷纷外迁,住宅与人口也逐渐向郊区转移,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青岛市正逐渐开始城市郊区化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岛市的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市中心区主要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属于近郊区。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具有以下特点: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居住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但由于城市中心区仍因具有基础设施、经济机遇、就业岗位的聚集效应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未造成“空心城”的出现;其迁移原因有由于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工业及住宅从高租金中心区向低租金郊区迁移;在迁移人口构成中,大多数富裕阶层仍留在中心区,外迁的主要是工薪阶层与一般市民。

- 11 -

青岛市简略行政区划图

2.1从人口分布看居住郊区化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全市人口分布为:市南区

54.48万人,市北区55.82万人,四方区46.25万人,李沧区51.24万人,

【7】

黄岛区52.42万人,崂山区37.95万人,城阳区73.72万人,与2000年

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各区10年来的人口增幅分别为:市南区约为22%,市北区约为11%,四方区约为8%,李沧区约为45%,黄岛区约为120%,崂山区约为49%,城阳区约为49%。以上数据显示,青岛市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市内三区的增长速度,人口数量也开始逐渐超过市内三区。

- 12 -

1992-2007年青岛市人口迁移数据

1992-2007年青岛市人口净迁移趋势图

根据上图所示的青岛市1992-2007年的人口迁移数据可以看出,郊区虽然在

人口迁移数量上并没有市内三区的多,但是净迁移率却要高于市内三区。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