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代文学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cd734afe4733687e21aadd

三、唐代的士风

(一)思想开放,不拘一格 (二)阅历丰富,士风奢靡 (三)多才多艺,修养较高

第三章 初唐文学 第一节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一个作家群,人称“初唐四杰”,又简称“王、杨、卢、骆”。最早提出这个序列的是和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 一、生平

(一)王勃(650-676)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山西河津县)人。出身于一个学术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朝大儒,叔祖王绩是初唐于宫廷诗人之外独树一帜的诗人。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是一位刚直不阿、操守高洁的人。传统的儒家的严格教育,形成了王勃孤愤、耿介之气。现有《王子安集》十六卷(四部丛刊本)。 (二) 杨炯(650-693?)

杨炯,华阴(陕西华阴)人。12岁时,就被同乡人誉为神童。上元三年,(676)杨炯二十七岁时,应制举及第,补九品校书郎。

杨炯著有《盈川集》三十卷,今通行于世。 (三)卢照邻(634-686?)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范阳人(河北涿县)。他身后留下了诗文二十卷以及《幽忧子》,流行于世。

(四)骆宾王(636?-684?)

骆宾王,字务光,婺州义乌人(浙江义务)。初唐著名文学家。骆宾王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祖父骆雪庄,隋朝曾任右军长史。父亲骆履元,唐朝高祖武德间任请州博昌县令(山东博兴)。骆宾王资质聪敏颖悟,七岁就才名远播,有神童之誉。中宗时下诏搜求骆宾王的文章,共搜集到一百多篇,以及诗歌共十卷,流传至今。 二、文学思想

(一) 反对绮靡诗风,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二) 崇尚刚健诗风 三、诗歌 (一)内容 1.别情乡恋

四杰这类诗常抒发他们求学、游宦、赴边生活的真情实

感,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不作凄切缠绵的儿女情态。王勃之作最佳。王作最佳。如《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 2.边塞情事

高宗、武后朝边事连年,四杰从不同角度加以反映。边地苦寒,战斗激烈和建功立业的志向,思亲恋

土的情意相映衬,表现诗人的高远志向,诗的风格苍劲悲壮,开盛唐边塞诗先声。杨骆成就最高。如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 3.揭露时弊,宣泄愤懑

四杰诗歌有揭露权贵淫逸奢靡,宣泄怀才不遇的愤懑的内容,是初唐诗坛一片颂圣宴乐声中的别调。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 4.咏史咏物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咏物名篇。诗人咏物言志,慨叹朝廷视听不明,枉屈忠良,无人为自己昭雪。诗歌前面近三百言的序,自述自己被絷(zhi)时的内心活动甚详,可为诗注脚。 (二)艺术成就 1. 转变诗风

四杰的诗绮丽婉转,不脱六朝;雄浑昂扬,启迪盛唐。 2. 完善律绝

王杨是五律的奠基人。把五律的内容从台阁移至江山塞垣。并完善了律、绝的形式。 3.发展歌行

卢骆擅长歌行,是宫体的改造者。他们的歌行,使宫体诗的内容由宫廷走向市井。表现手法,铺张扬厉,以赋为诗。多用双声叠韵连绵,故音节圆美,流转可歌。喜用偶句,属对精切,四句八句一换韵,平仄相间。 四、散文

四杰的散文增加了抒发理想落空的怨愤、对时弊的揭露,对文风的评议等内容。风格上才华横溢,词采丰赡,抒情说理叙事挥洒自如。在形式方面,四杰的散文的名作不仅措辞熨贴,属队自然,而且境界壮阔,气势充沛,集纵横家文和汉代辞赋之长。

王勃的骈文代表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这篇文章由于抒情委婉,声韵跌宕,时时衬以优美的景色描写,遂使读者一唱三叹,击节称赏。这篇序文除了文字优美、声韵美外,还因为文中的深沉感慨,触动了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心弦,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卢照邻的作品中,感人最深的是他所写的几篇骚体文。《五悲文》、《狱中学骚体》、《释疾文》都是陈述个人的灾难和悲惨处境的。

《讨武氏檄》是骆宾王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传诵。虽属四六句式的骈文,但融叙事于抒情之中,寓号召于议论之间,读来声情并茂,极富鼓动性。

第二节 陈子昂

初唐诗文革新,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从理论建树和创作成就来看,力巨功著,首推陈子昂。 一、 生平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四川射洪)。祖父陈辩,少习儒学,以豪英刚烈闻名于世。其父陈元敬,隐居不仕,博览群书,素有豪侠之风。陈子昂是一位具有卓越见识的政治家和标举诗歌革新的杰出诗人,在初唐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 (一)立志磨炼时期(684年进士及第以前)

(二)尽心从政时期(684-691) (三)归蜀守丧时期(691-693) (四)孤愤退隐时期(694-700) 二、思想

陈子昂受家庭社会影响,思想驳杂,儒释道纵横家诸家杂糅,而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世建功思想为主导。他早年行侠仗义,入仕后喜言王霸之道,志在功名事业,有纵横家风尚。道家思想对子昂诗文创作的愤世嫉俗内容和浪漫主义的风格有影响。陈子昂的用世济时思想、出处原则、施政主张,均属儒家范畴。 三、文学主张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修竹篇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四、诗歌

陈子昂的诗歌今仅存一百二十多首。这些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昂扬激越的思想感情、雄浑质朴的艺术风格,完全摆脱了齐梁以来绮艳诗风的影响,在端正当时诗歌的发展方向起了重大作用。《感遇》三十八首,《等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是他的代表作。 (一)内容 1.揭露时弊

子昂志在济世,曾从军戎幕,对武后的穷兵佞佛、近嬖峻刑及当时丑恶的世态俗相多有揭露。 2.表达志向

陈子昂执著地追求功业,这是他直言敢谏的思想基础,从军边塞的目的。 3.抒发愤慨

陈子昂在诗中观万物变化,叹岁月流逝,伤功业不就,悲多材为累,感悟人生,思索哲理,抒发牢骚。 4.羁旅赠别

第四章 盛唐文学

第一节 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

六朝谢灵运以山水诗称,陶渊明以田园诗称。而盛唐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不再一般地模山范水,而能情景交融,物我混一。在表现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方面有所开拓。 一、孟浩然 (一)生平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名字同,襄阳(湖北襄樊)人,出生于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他四十岁以前闲居故乡,过着读书、漫游的闲适生活。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雄心勃勃地进京应进士举,结果落第,败兴而归。此间他与王维、王昌龄等诗人相处甚欢。应举落第,是孟浩然一生中所遭受到的最大打击,也是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转折。前期孟浩然的人生观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主,无论是他的隐逸和漫游,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入仕,以实现他在诗中多次宣称的“事明主”、献“奇策”、“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长年苦读而一朝挫折,使他十分悲痛。后期,他虽然不甘于隐逸但又不得不把隐逸作为寻求精神解脱的手段。这时,他与高人隐者、禅师道士的往来越密切,受到佛老思想的濡染更深,正

如他所说的“渐通玄理妙,深得坐忘心”。儒家的“独善”思想和释道的消极哲学出世哲学,在晚年孟浩然的人生观中占了主要地位。 (二)诗歌内容 1.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两度进京,南下吴越,西游巴蜀,隐居江汉,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其山水诗多为行旅见闻,移步换形,异于王维的静坐观照。代表作:《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宿建德江》等。 2.牢骚诗

孟浩然历来被视为隐逸诗人,其实他的诗颇多不遇之愤和恋阙之情。如《临洞庭上张丞相》、《岁暮归南山》。 3.别情诗

孟浩然赠别怀友诗情真意切,多上乘之作。如《夏日南亭怀辛大》、《送杜十四之江南》。 4.隐逸诗

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常与僧道往还,涉山水,乐隐逸。如《夜归鹿门山歌》。 (三)艺术特征

1.擅长五言,风格清淡幽雅,但也有雄浑、壮逸之作

在孟浩然的二百多首五七言诗中,七言各体总共不到二十首,可见他擅长五言。其山水诗以淡雅之笔,摄取淡月、疏雨、古木、白云、寒江、幽钟等景物,状疏远清净之景,表达旷放闲适之情。孟浩然的山水诗,以清幽淡雅或清空闲远为主要艺术风格,但亦有雄浑、壮逸之作。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临洞庭上张丞相》。

2.对自然景物观察细致,刻画入微,曲尽其妙

孟浩然描绘景物,很少像李白那样运用惊人的夸张和瑰奇的幻想,也很少如王维那样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他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这种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便臻于清空境地。 3.孟浩然的诗富于音乐美

宋人严羽说:“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明人陆雍也说:“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诗镜总论》)孟诗语言不如王维诗那样色泽鲜丽、精致秀润,却有朴素自然、闲淡疏朗的韵致。

孟浩然诗歌也有不足之处。诗中涉及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多为短篇,内容单薄,缺少思想容量大的长篇巨制,一部分篇章缺乏巧思,显得直露寒俭。所以苏軾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孟浩然作为盛唐诗坛年辈较高的诗人,他大力写作山水和隐逸生活的作品,创造出富于个性的风格,从而大大促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总的来说,孟诗的成就不及王维,然亦能独标风韵,自成境界。他的诗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的高峰过渡期的一座丰碑,对唐宋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维 (一)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是继孟浩然之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艺术高峰的杰出诗人。王维高祖、曾祖、父亲三代都作过司马。母亲博陵崔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