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全册教案-70页精选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全册教案-70页精选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cb5b7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0f

知识 引入 料的汽油、柴油是否为同类化合物? [思考交流] 1.什么是高级脂肪酸? 2.硬、软脂酸与油酸的烃基是否饱和? 3.简述不饱和烃基的化学性质? 4.甘油(丙三醇)的结构简式如何表示? 5.什么是酯? 6.酯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结合学生的回答,将上述问题作解答。 引导学生对比酯和油脂的定义 题。 识掌握程度。为“油脂”的学习作铺垫。 油脂的结构 总结 类比指出 聆听,思考,提问。 对比、思考、领会。 加深对油脂的理解 油脂展的组示 成和结构 与酯的结构对加深对酯比,思考、理解。 的组成与结构及与油脂的关系的理解。 指导学生归纳 阅读课本后归纳。 培养学生自学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思考,得出油脂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油脂的分类 油脂的物理性质 阅读归纳 实验探究 [设问] (1)平日家中做汤放油,油浮在水面上还是溶于水中? (2)衣服上的油渍怎样能洗净? [学生回答后指出]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有关“油脂的物理性质”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探索实验] 1.(1)取一支试管,注入2毫升水。 (2)向(1)中滴入几滴食用油,振动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2.用汽油擦洗布片上的油渍,观察现象。 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回答。 分组进行有关“油脂的物理性质”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油浮在水面上而不溶于水中。 结论:(1)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食用油不溶于水。 现象:布片上的油渍能用汽油擦洗干净。 结论:食用油易溶于汽油。 第 49 页

油脂的化学性质 启发思考 归纳讲授 1. 从“油脂的结构”特征分析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2. 如何将“油”变成“脂肪”? 根据油脂的结构对油脂的性质作出推测。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1. 油脂的氢化(加成反应) 对比不饱和烃、酯的相关性质理解、领会。 培养学生类比分析能力。 2. 水解反应 (1)酸性水解 (2)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 自制实肥皂 验探究 油脂的用途 介绍 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出制肥皂的过程: 1.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2. 油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思考、理解。 阅读、聆听、了解。 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练习 展示“课堂练习”,指导学生解答。 思考解答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第 50 页

的能力 作业 1.课本P78 习题 3、4 2.网上搜索“表面活性剂”“种类”“使用”,写一篇介绍性小短文。 七、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 )

A.煤油 B.润滑油 C.凡士林 D.牛油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油脂不属于酯类 B.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 D.油脂属于混合物 3.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油能使溴水褪色

B.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过程

C.硬水使肥皂的去污能力减弱是因为发生了沉淀反应 D.油脂的水解反应称皂化反应

4.基本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变蓝色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变红色 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 5.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萃取 B.蒸馏 C.分液 D.盐析 6.某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3.5g,加入50ml 0.5mol/L的NaOH后共热,当水解完全时,过量的NaOH恰好被13mL 0.1mol/L的盐酸中和,此水解后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个数为( ) A.13 B.14 C.17 D.18

7.在油脂化工中,把与100g油脂加成时消耗的单质碘的克数称为磺值,用以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分析某种油脂水解所得的高级脂肪酸时,只测定出两种高级脂肪酸,已知这种油脂的磺值为116,则这种油脂的结构为( )

8.某天然油脂10g需1.8gNaOH才能完全皂化,又知对该油脂1000g进行催化加氢时,消耗12gH2才能完全硬化。试推断1mol该油脂平均含C=C为多少mol? 【答案】

1.D 2.A 3.D 4.D 5.D 6.D 7.C 8.29. 4mol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本教学设计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对油脂的性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2、本教学设计补充肥皂制取的实验,体现新课标的自主探究精神。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酯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对比酯的性质学习油脂的性质效果较好,但应注意油脂结构中的特点。

开展探究实验“肥皂的制取”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好掌握油脂水解的反应特点。本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比较费时,改在课外作为家庭小实验,并上交实验报告,既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又可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第二节 糖类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第 51 页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

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提问]你今天吃糖了吗?(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9“资料卡片”。

第 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