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详解】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ba712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0c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 声音很小,我又听不到了。

我真的想看到这两个说话的人,我相信她们在不远的地方。也许在上游,也许在下游,也许在对岸。她们离我不远,不然,我听不到她们的声音。

我认真找着。

很快有结果了,我看见对岸站着两个人。河很宽,我看不清两个人的面目。 在看到她们的时候,我又听到她们的声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 “……再不能乱砍树木了……” 声音又断了。

我看着对岸两个人,希望再次听到她们的声音。但是,她们没有再说话,一直没说话。但,她们也没走,她们就那样一直站在河边。

她们站在那儿做什么呢?是不是她们要过河,在等渡船? 说到渡船,渡船就来了。

船上一个老汉,他把船撑近了,然后问说:“要过渡吗?” 我点点头,跳上了渡船。 我要去对岸看那两个人。

到了对岸,我看清了,那站着的不是人,而是两棵枯树。也不对,不是两棵枯树,是两棵被砍断的树,枝枝桠桠都砍了,只留下两截发黑的树桩。

难道,是它们在说话,我听到的,是它们的声音?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1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这些描写既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声音来源的追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亦真亦幻,构思巧妙。

B. 小说中间,“我”因发现身边有很多树被砍而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这打破了小说开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C.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这句话表现了说话者内心对灾难缘由的困惑和对乱砍滥伐行为的反思,并且与下文的情节彼此呼应。

D. 小说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如贯穿全文的那条河既是故事的场景,又象征时光之河、历史之河,这使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8. 这篇小说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 9 -

9. 小说中,“我”对声音的来源进行了不断追索。声音的来源可能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①作品围绕“声音”,以模糊断续的声音的出现和“我”对声音来源的思索与寻找为主体构筑情节,使情节集中紧凑。②通过具体的“声音”——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们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和反思,使主旨的呈现更加新颖巧妙。③通过追索声音的来源,写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突出了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主旨。④通过写“声音”来源不明,暗示有种种不同的人在关注环保,突出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拓宽了小说的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⑤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让读者的心始终被声音来源牵动,跟随“我”去追索,使故事更有悬念(或“更具神秘感”),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 ①被砍掉的树木发出的声音:小说多次提到砍伐树木,写到了河边山上的树桩与河对岸的两棵被砍断的树,因此声音可能是它们发出的。②被人类破坏的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人类的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因此声音可能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发出的警告。③承受自然被破坏恶果的人发出的声音:乱砍滥伐导致泥石流发生,半个村子被淹没,人们被灾害惊醒,因此发出“再不能乱砍树木了”的声音。④有环保意识的觉醒者发出的声音:古代官府惩治乱砍树木者,人们在泥石流灾难面前终于意识到“再不能乱砍树木了”,因此声音可能是环保意识觉醒的人发出的警示与劝诫。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这打破了小说开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这么说,刚才的声音不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人说的话,也不是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外的人说的话。说话的人就在不远,她们也像我一样看见树被砍光了,才说着那些话”分析可知,作者写“我”“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意在引导读者串联过去和现在,表明人类的乱砍滥伐行为一直没有停止,既没有打破文章的神秘色彩,也没有让文章更具科学性。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 10 -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分析可知,答题时注意文本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和主旨表达主旨等方面分析。结合“但是,我忽然听到声音了。不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很多人的声音,一片嘈杂。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忽然声音又传了过来”“这回,我听清了,是两个女人的声音”“那声音又缥缥缈缈传了过来”“声音又断了”“我看着对岸两个人,希望再次听到她们的声音”等分析,作品围绕“声音”,主要从模糊断续的声音的出现和“我”对声音来源的思索与寻找等方面构思全文。结合声音内容“香竺真可怜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那不是幻觉,那声音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现代人的声音。是时光隧道使他们的声音重现。刚才我不是听到他们说官府么,现在的人,哪有说官府的?两个说话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甚至几千年前的人”等分析,写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结合“我觉得,我应该看得见两个说话的人”“我继续找着。我仍没找到”“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无缥缈的地方望去。但我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想看清这两个说话的女人,但我还是没看到”等分析可知,通过写“声音”来源不明,暗示有种种不同的人在关注环保,写出环保问题的严重性。结合我对“声音”的寻找,使故事有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合“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再不能乱砍树木了……”“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等分析可知,通过具体的“声音”,表现人们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和反思。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题干问的是“声音的来源可能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推测声音的来源。结合“但这河傍山,我看见山上砍了很多树,到处是树桩”“谁叫他乱砍,这山上

- 11 -

的树都被他砍光了”“不是两棵枯树,是两棵被砍断的树,枝枝桠桠都砍了,只留下两截发黑的树桩”等分析可知,小说多次提到砍伐树木,结合环保主题分析,可能是被砍掉的树木发出的声音。结合“我又听到她们的声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再不能乱砍树木了……”“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你听说了么,小溪发生了泥石流,半个村子被淹没了”分析可知,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声音可能是大自然发出的警告,也可能是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人们发出的呼吁。结合“两个说话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甚至几千年前的人。她们说过话后,声音储藏在天空里。有一天,周围的环境和那天完全相同,于是,她们的声音又被重现了出来”“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再不能乱砍树木了……”“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等分析可知,可能是有环保意识的觉醒者发出的声音。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日:“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注]。参劾其借官麴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日:“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流内铨:宋代官署名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