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工程施工方案两篇.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充电桩工程施工方案两篇.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503a90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d

当砌筑必须中断时,应预留台阶式斜搓,连接砌体时,斜搓应冲洗干净并覆盖砂浆。

B、抹灰墙砌筑至设计标高后,按设计要求抹灰。 ●附着在渠身表面的杂物应清理干净,用水湿润。 低水泥砂浆抹灰应分两种。

第一层找平层完成后,用水泥板抹平,表面应粗糙。第二块熨平板完成后,应压实并分两次完成。

低施工缝保持梯。

收搓时,剩余的搓搓部分应均匀涂上水泥砂浆,并依次压紧,使收搓紧密。

阴阳角应为圆角;

●抹灰砂浆终凝后,应保持湿润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砂浆应与基层和各层粘结牢固,无空鼓和裂缝。 ●接搓平整,阴阳角清晰顺直。

4 、接地体安装保证措施考虑到电力沟的特殊用途,沟体接地装置的安装是施工的重要环节,建议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规定进行施工2、特别注意工作井排水管和接地装置中纵向钢筋的焊接质量以及打入地面的设计深度。

3、所有焊接操作必须由持有证书的正规焊工进行。 4、扁铁和扁铁之间的交错搭接应焊接在所有侧面。焊缝应完整光滑,不能点焊。

5、接地体材料应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接地材料,并进行严格检查。

6、所有与接地体相关的工作应由专门人员监督。 五、顶管施工技术

1、定向钻、拖管施工工艺流程图2、施工准备工艺流程图2 .1+现场站、设备、工具、材料均在彩钢板围栏内。

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进行2.2管道测量,以保证交通道路畅通。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网和障碍物进行勘探,明确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线、电线、电缆和通信设备,并制定开挖点、埋设点、轨迹。

2.3、在钻孔路径的入口点挖一口工作井,以便连接排水管道和更清晰地观察地下管道。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钻井泥浆的排放和收集点。 工作井的深度为1.52米。

3、在导孔施工开始前,检查、测量并画出已确定施工段的地形图,仔细了解并掌握地形、时间、背景、业主、管径、位置、材料、方向等。不要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对于本工程涉及的管线,必须撬开两侧的人井,确定管线埋深,并检查管线情况。如果有一个管道位置真的很难确定。

通过打洞、挖样品槽和深入下水道,绘制了地下管线的准确地球物理剖面图,并在地图上做了相应的标注。

绘制待铺设管道的导向轨迹和连接工作井的施工设计图。

3.1在钻导向孔前,将探测定位系统探头放在导向钻头上,测试探头反射信号是否正常。

钻探过程中,勘探人员应根据地面自然标高和钻头角度、深度等实测数据,沿施工现场确定的管道穿越路径方向,记录导向标志、深度。

做好竣工资料的现场第一手资料。

3.2埋地钻杆、出土由于现场条件,原则上宜在距离工作井6米处开挖直接埋设,以便将来布置管孔。

4.3开挖直埋部分的顶管应保证足够的覆土,管顶标高不小于2m,不足部分采用混凝土包层处理。

4、扩孔拉管4.1导向孔钻完后,在开挖点卸下导向钻头,更换扩孔头进行多次多级反扩孔。

4.2预扩孔是成功拉回管道的关键步骤。为了保证回管过程的顺利进行,确保穿越安全,根据该区域的地质资料,预扩孔采用二级扩孔。

a .施工期间,增加泥浆比和泥浆粘度,以保持钻孔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后扩孔意味着泥浆的马哈拉诺比斯粘度值必须保证在4555秒之间,泥浆重量应大于1.03,泥浆注入土壤并与粘土混合后产生的泥浆重量应大于1.10(取决于土壤条件);选择高膨润土,提高泥浆的高造浆率,保证泥浆具有良好的悬浮能力;为了提高保护井壁的效果,防止井壁坍塌,在泥浆中按比例加入聚合物,在井壁上形成保护层,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b .施工应连续进行,确保钻孔内泥浆粘度适中,处于粘性状态,使泥浆没有时间沉淀,保证井壁稳定。

预扩孔时,扩孔速度不应过快,扩孔时间应大于3分钟/根,均匀扩孔速度不应过快或过慢,以使孔内泥浆分布均匀。严禁反转铰刀的铰孔方向,以减少泥浆的不均匀分布。

3)每次预扩眼后,应根据扩眼情况合理确定下一阶段的扩眼尺寸和扩眼器水嘴的数量和直径,以保证泥浆的压力和流量,从而提高承载能力,避免泥床的产生。

4)最后一次扩孔和回拖过程应连续进行,间隔不超过5小时。 通过连接钻杆的ф900铰刀的作用,在直埋井和开挖井之间形成一条直径为900毫米的通道。

将埋地沟(井)开挖沟(井)导头A侧5、喷嘴布置5.12*2的MPP管的图纸拖拉到位三次,然后用松木桩及时封堵图纸,防止异物进入。

5.2拖拉管管口排列固定成型后应伸入工作井50厘米,将多余部分去掉。

工作井预留口浇筑完成后,用砖墙封堵,预留口用顶管单位锯平。

所有喷嘴切口应保持齐平,孔壁喷嘴余量应为3cm5cm,最后用水泥砂浆找平。

5 .3m PPT管的喷嘴布置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应确保两端的管道位置一一对应,不要左右交叉、上下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