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合集】杭州市2019-2020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3份试卷合集】杭州市2019-2020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4c8b3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b

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由于液溴易挥发,会干扰溴化氢的检验,需要利用苯除去溴。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由于溴化氢极易溶于水,需要有防倒吸装置,根据生成的溴苯中含有未反应的溴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据此解答。 【详解】

(1)装置Ⅱ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是苯和液溴的取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苯和液溴易挥发,则其中冷凝管所起的作用为导

气和冷凝回流(冷凝苯和Br2蒸气)。由于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则Ⅳ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倒吸。 (2)Ⅲ中小试管内苯的作用是除去溴化氢中的溴蒸气,避免干扰溴离子检验;

(3)因从冷凝管出来的气体为溴化氢,溴化氢不溶于苯,溴化氢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因此能说明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的现象是III中硝酸银溶液内出现淡黄色沉淀。

(4)因装置Ⅱ中含有溴化氢气体能污染空气,使I的水倒吸入Ⅱ中可以除去溴化氢气体,以免逸出污染空气;操作方法为关闭K1和分液漏斗活塞,开启K2。

(5)纯净的溴苯是无色油状的液体,这个装置制得的溴苯呈红棕色,原因是里面混有单质溴,由于单质溴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将三颈烧瓶内反应后的液体依次进行下列实验操作就可得到较纯净的溴苯。①用蒸馏水洗涤,振荡,分液;②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振荡,分液;③蒸馏。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Na NaOH NH4Cl H2 H2+Cl2小液滴 【解析】 【分析】

A是一种金属,该金属能和水反应生成溶液B和气体E,B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B是碱,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所以B是NaOH,根据元素守恒知A是Na,E是H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HCl,则F是HCl,氢氧化钠溶液和C反应生成D,D、F相遇会产生白烟,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白烟氯化铵,则D是NH3,C是NH4Cl,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A是Na,B是NaOH,C是NH4Cl,E是H2;

(2) E→F为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反应方程式为:H2+Cl2

点燃2HCl NH4Cl + NaOH

加热NaCl +H2O +NH3 ↑ 盐酸

点燃2HCl; B→D为在

NH4Cl + NaOH加热条件下,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氨气和水,反应方程式为:+NH3 ↑;

加热NaCl +H2O

(3) F是HCl,HCl极易溶于水生成盐酸,所以氯化氢在空气中遇水蒸气生成盐酸小液滴而产生白雾。

五、综合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4.正 负 正 28 Cu—2e―=Cu2+ CH4-8e-+10 OH-=CO32-+7H2O 2:1:1 0.25mol/(L·min) BDF 【解析】 【分析】

(1)由于金属活动性Fe强于Cu,所以Fe做负极,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电极反应式为Fe—2e―=Fe,Cu做正极,氢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子由负极Fe经导线流向正极Cu,H+向负电荷较多的正极移动;

(2)燃料电池工作时,负极为甲烷,碱性条件下,甲烷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正极是氧气,氧气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3) 由图像可知,达到平衡时N的物质的量减少了(8—2)mol=6 mol,M增加了(5—2)mol=3mol,P增加了(4—1)mol=3mol,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变化量之比可得a:b∶c=6:3:3=2:1:1,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g)【详解】

(1)①H+向负电荷较多的正极移动,故答案为正; ②电子由负极Fe经导线流向正极Cu,故答案为负;正;

③Fe做负极,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若有 1mol e- 流过导线,由电极反应式可知负极消耗Fe的质量为0.5mol×56g/mol=28g,故答案为28;

④若将稀硫酸换成浓硝酸,Fe在浓硝酸中钝化,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则Fe做正极,Cu做负极,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u电极反应式为Cu—2e=Cu,故答案为Cu—2e=Cu; (2)碱性甲烷燃料电池工作时,具有还原性的甲烷为原电池的负极,甲烷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故答案为CH4-8e-+10OH-=CO32-+7H2O;

(3)①由图像可知,达到平衡时N的物质的量减少了(8—2)mol=6 mol,M增加了(5—2)mol=3mol,P增加了(4—1)mol=3mol,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变化量之比可得a:b∶c=6:3:3=2:1:1,故答案为2:1:1; ②1 min 到 3 min 这段时刻,M增加了(4—3)mol=1mol,以 M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M)=

1molVc(M)2L=Vt2min2++―

M(g)+P(g)。

2+―2+―2+

=0.25mol/(L·min),故答案为0.25mol/(L·min);

③A、反应中当 M 与 N 的物质的量相等时,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与反应初始物质的量及转化率有关,故错误;

B、P 的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C、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 a mol N,同时消耗 b mol M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E、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压强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

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F、M 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BDF正确,故答案为B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