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e6ab7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a

B.“紫袖红弦”,不仅暗示了弹筝者的艺人身份,还用鲜艳的色彩写其修饰的美好;“暗低容”又似有琵琶女“低眉”“敛容”的神韵。

C.第二句从侧面写出了弹筝者全身心倾注于音乐中的状态,这一句中竟连用两个“自”,在用字上略显重复。

D.这首诗题为“夜筝”,但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描写乐声,而是通过写演奏者衣着、动作、神态以及奏乐的背景等,来表现音乐的魅力。

解析:C项,“侧面描写”“略显重复”,错误。 答案:C

(2)有评论说,“弦凝指咽声停处”是《夜筝》中全力贯注的一笔,请对这一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弦凝”意为弦凝结不动;“指咽”,意为手指停歇了。此句写的是奏乐结束之后的无声,但不同于真的无声:一来无声中饱含情感,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可使人联想到弹者哽咽之声、伤心之状,让人感受“别有深情一万重”。二来又是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效果,似乎余音袅袅,使人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体会到演奏者技艺的精湛。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原:原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C.尾联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解析:D项,“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看到“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情感变化,借此突出其思乡之情。

答案:D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写景名句,请针对诗句所

用的艺术手法对该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万壑”“晚籁”“山峰”“斜阳”等景物的状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②上联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或答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③下联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美与多情,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④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多角度状写。“万壑有声含晚籁”调动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调动视觉,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地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达。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解析:C项,“虚实相生”错误,“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都是虚写。 答案:C

(2)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

答案:①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到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