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导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西方经济学导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aa094ce518964bcf847c4c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5.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一,强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但赞成运用货币政策,并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其理由:第一,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所以,货币政策对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最为有效。第二,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货币主义者虽然强调运用货币政策,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其理由是经济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这正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贡献之一。 第二,强调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长期,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货币供给量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此,重点应该分析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同时,物价稳定又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实行有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反对―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因为: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该是货币供给量。 (2)取消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3)规定货币供给量年固定增长率为货币政策工具。提出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6.简述货币政策效应

33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

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差;LM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好。 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好;IS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差。 7.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异同 1)共同点:都是有价证券 2)不同点: A.概念不同

股票是投资者(称为股东)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B.特点不同

股票的特征:权利性、流动性、面值与价格的差异性、风险性、非返还性。 债券的特征: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8.试述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 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目的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但对企业增加课税,企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会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就要加在商品价格上。因此,增税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限制了税收政策用以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将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消费水平。这会与因对企业征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结合起来,引起国民的不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防止经济衰退而减少税收,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滑坡,这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其实,在萧条时期减税,人们并不一定将因少纳税而多留下来的钱用于购买商品。因此,减税并不见得能够带来消费或投资的增加。

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要减少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会遇到很大阻力;政府要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甚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因此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虽然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如果人们将这笔收入用于储蓄而非商品购买时,这种可能性就不能成为现实。 8.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

财政政策

作用强度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较缓慢

法定存款准备

率 较猛烈

贴现率 较缓慢

政府支出政策 较猛烈

税收政策 较缓慢

决策 阻力 作用对象

较慢 较大 总需求

较慢 较大 总需求

较快 较小 货币供给

较慢 较小 货币供给

较快 小 货币供给

从政策作用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较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缓慢。

从决策速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决定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决策较快。

从政策执行时的阻力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作用对象为货币供给。 10.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LM曲线而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最终影响收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流动偏好陷阱。依照凯恩斯理论,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流动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即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其降低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这表明,当经济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

(2)政策时滞的影响。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到实施,都会产生滞后。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

(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例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未必增加贴现,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增加再贴现数量。

以上原因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收入的影响。

11.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双扩张政策的条件

条件: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市场疲软。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作用: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1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紧松搭配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34 条件: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从而减轻夸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即综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 但注意: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不一定足够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但注意:这种政策如果使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综合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2.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3.固定汇率: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4.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5.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6.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 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7.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8.经济开放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9.对外均衡曲线:是指反映国际收支中既没有盈余、又没有赤字状态的曲线。 10.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现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

五、计算题

1.现考虑不存在政府部门,不存在资本移动和价格变动的简单的“固定汇率制经济模型”这一模型的各种函数值和变量值有常数如下:C=2+0.8Y, M=10+0.2Y, X=80。试求:

1)对外贸易乘数为多少?能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多少? 2)进口为多少?能使贸易收支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应为多少?

3)进口减少多少?可使国民收入均衡?

解:已知:C=2+0.8Y I=30 M=10+0.2Y X=80 (1) KX=

11??2.5

1?b?m1?0.8?0.2 Y=Kx(C0+I+X–M)

Y=2.5×(2+30+80–10–0.2Y) Y=255–0.5Y Y=510

(2) M=10+0.2×510=112 (X=80) (3) NX=X–M=–32

答:(略)

2.其他条件同上,若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变为0.25,边际储蓄倾向s仍为0.2,t=0.2 试求:政府支出增加10亿元时,对该国进口M的影响。

解:已知:C=2+0.8Y M=10+0.2Y m=0.25 s=0.2 t=0.2 根据公式:KX=

111???1.79

1?b(1?t)?m1?0.8(1?0.2)?m0.56 ΔY=Kx×ΔG=1.79×10=17.9亿

ΔM=10+0.2Y=10+0.2×17.9=10+3.58=13.58亿 ΔM=13.58亿 答:(略)

3.在充分就业情况下,A国人均每工作日能生产10台电视机或者20台照相机,B国能生产6台电视机或者30台照相机。求:

(1)A国和B国生产什么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2)假定假定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且进出口交换比率为:1:3.5,A国向B国出口4台电视机后,两国各自可消费电视机和照相机多少? 解:(1)A国和B国生产什么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35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生产电视机,B国生产照相机。

(2)假定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且进出口交换比率为:1:3.5,A国向B国出口4台电视机后,两国各自可消费多少电视机和照相机?

A国可消费量为:10-4=6台电视机,4×3.5=14台照相机 B国可消费量为:4台电视机,16台照相机(30-14=16)

4.某人打算以不超过7500美元的价格买辆小汽车,现在商店的开价为3500英镑。求: (1)若汇率是1英镑=2.2美元,双方是否能成交? (2)汇率为多少时他才能买到小汽车? 解:(1)已知:若汇率是1英镑=2.2美元,按美元折算小汽车价格为7700美元。(3500×2.2=7700)超过7500美元因此不能成交;

(2)汇率=7500/3500=2.14,汇率必须是1:2.14美元时他才能够买到小汽车。 答:(略)

5.假定1英镑的价格为2美元,1马克的价格为0.4美元。求: (1)英镑对马克的价格是多少?

(2)若1英镑的市场价格为6马克,英镑持有者如何在套汇中获利? 解:(1)已知:1英镑=2美元;1马克=0.4美元 1英镑=2美元/0.4=5马克 (2) 已知:1英镑=6马克

将1英镑兑换为6马克,将6马克兑换为2.4美元,在交易中获利0.4美元,(2.4美元减2美元等于0.4美元)或在交易中获利0.2英镑。 六、问答题

1.经济开放度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加强了商品、资本与劳务的往来,即为开放度。公式:经济开放度=进口/GDP×100%

影响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资源赋予程度;经济结构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与经济政策。

2.如何理解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对一国的经济意义是什么?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会不会更有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总和平衡。这就是说,入果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与资本项目的逆差(或顺差)相等,则国际收支就还是平衡的。

国际收支平衡顺差总是比国际收支逆差好,因为,顺差意味着收入高于支出,该国国外净投支为正,或者该国官方储蓄增加,这都表明国家的实力上升。但长期的巨额顺差会引起本币供应增加,引发通胀。如果顺差源于出口过多,则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

4.简述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学生俄林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假定生产同样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然。

3.比较优势理论是否仅适用于国际贸易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了,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这一理论至今仍被作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不仅仅适用于国际贸易,实际上也适用于国内贸易。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采取价格调节和货币调节两个方面的政策。(见教材380-381Y?C?I?G?(X?M)页) C?C0?b(1?t)Y5.简要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M?M0?mY4.简要分析固定汇率情况下的国际收支调节

6.对外贸易乘数及其作用的局限性

C?I?G?X?M0 Y 对外贸易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01kX?变的出口量之间的比例。公式: m为边际进口倾向。 1?b(1?t)?m1?b?m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一,假定国内已经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这时继续增加出口意味着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将出现过度需求,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如果在国内正处在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出口,这将直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最终将削弱36 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只有在世界总进口额增加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作用。这就是说,只有世界总进口额增加了,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并通过出口来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和就业。

此外,对外贸易乘数效果,也受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大小的制约。

7.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需求差异:需求、偏好、收入差异(非主流)

贸易得益 价差: 生产技术差异论:绝对优势论和相对优势论

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论:H-O模型

市场规模论、生命周期论

8.简述国内外经济协调政策

(1)国际收支逆差时,即国际收支差额BP<0(F

(2)国际收支顺差时,即国际收支差额BP>0(F>K),应采取的措施为:扩大国内总支出,增加进口,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实行本国货币升值的汇率政策,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实现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目标;实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加速短期资本的输出,以实现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的目标。

9.汇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汇率决定于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即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决定于利率。购买力平价只能说明决定的基础,它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汇率短期波动,特别是无法解释当代浮动汇率下的汇率频繁的、有时是大幅度的波动。了解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是人们进行汇率预测的基础。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一国的国际收支可反映该国对外汇的供求。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货币的传导机制。 3)利率。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它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

4)经济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国内需求增加带动的经济增长会引起进口增加。如果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较慢,则该国出口增加也较慢,这容易造成该国的贸易收支逆差并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

5)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各项政策都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汇率。 6)心理预期。人们对各种价格信号的心理预期都会影响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