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9716fbfad6195f302ba64c

3.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用新水减少2亿方左右。农业的生态功能更加凸显。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国内领先,农产品“三品一标”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5%。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全覆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尽快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即时结算,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5.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六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收运处理网、电网、乡村路网、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力争生活用能全部采用清洁能源的用户达到50%左右,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行政村公共交通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4G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6.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拓展绿色空间,着力恢复与建设山、水、林、田、湖一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1.6%提高到44%,林木绿化率达到60%,平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0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山区主要水土流失区域实现全面治理。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和45%,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3%。

7.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取得明显进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资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权、发展权得到更好保障。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8.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增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提升。

三、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重点抓好新型城镇化、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八项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完善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郊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做好通州、房山、大兴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农转非工作,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按照“一绿建成、全面实现城市化,二绿建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抓好绿化隔离地区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以乡(镇)域为基本规

划实施单元,分批分期全面启动“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每一实施单元用3-5年的时间,拆迁建设全部完成、农民身份全部转变、规划绿地全部实现。认真落实《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编制城乡结合部专项规划,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调减、用地集约、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编制覆盖“一绿”和“二绿”区域的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专项规划。基本完成“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朝阳区试点任务和海淀区四季青镇整建制转居试点任务,推进“二绿”地区“五区六镇”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做法,择机将试点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探索城镇集中建设区与周边城乡结合部改造捆绑实施政策,建立健全以基本规划实施单元进行区域统筹的机制,实施新增建设用地与现状低效用地盘活减量挂钩,完善农民转居、就业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

2.加快新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理念,推进通州区、房山区、大兴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加快其他新城建设。积极发挥新城建设的带动作用,实现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推进通州区基础设施、水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空间建设,加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市级政务承载功能。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搬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加快新机场建设,发展临空经济,完善配套设施,带动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推进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的筹备工作,带动所在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升级。

3.分类推进建设小城镇。充分利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机遇,调整重点镇规划布局,明确功能定位,突出特色功能,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小城镇承载力,引导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性项目、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企业落户小城镇,打造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平原地区的乡镇,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部核心功能区”,积极承接中心城和新城疏解的生产性服务业、医疗、教育等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镇、总部镇、高端产业镇,带动本地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西北部山区的乡镇,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西北部生态涵养区”,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养老镇、休闲度假镇,带动农民增收。指导和支持重点小城镇加快淘汰低端产业,建立“承接目标对象清单”,积极对接从核心区疏解、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需要的产业或者其他符合小城镇功能定位的项目。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及强化用地指标保障等为重点,开展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同步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4.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为重点,努力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研究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基本标准,基本完成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择机推出新一轮试点。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编制相关保护和发展规划,启动传统村落修缮保护改造试点。开展节水型村庄创建活动。支持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启动新一轮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再建设1500个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