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刚:试题分析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何成刚:试题分析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81750902d276a201292e3f

“论从史出”应避免简单化倾向

何成刚 沈为慧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而在这一能力的考查上,材料解析题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题型不仅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史学思维方法,还有助于鼓励、引导探究性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因此,这种题型最具史学特色,而且符合新课程要求。高考卷中的材料解析题(包括参考答案),皆出自专家之手,自然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但是,研究过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26题后,我们对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更让我们对命题过程是否严谨产生了忧虑。可怕的是,这道“问题试题”频频出现在各种试卷中,消极影响和不良导向传播尤甚,为此,有必要以严肃的态度认真深入地讨论此题。为便于讨论的展开,先将原题抄录如下: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

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

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

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参考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

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豆艳荣老师曾撰文指出该题的两个失误:第(1)问把“国家政策”当成了“社会观念”,第(2)问则以“逻辑推理”取代了“历史事实”(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8期)。我们对此十分赞同。受其影响我们又发现了此题的两大不足:一是材料不确定;二是设问与答案不科学。

先看第一个不足:材料不确定的问题。

材料一系洪武元年的诏令,为国家政策。而本题考查的是“妇女”婚姻观问题,而不是“政府”在妇女婚姻观问题上的立场。就“妇女婚姻观”这一问题而言,材料一不是有效的信息,它对于研究明朝“妇女”的婚姻观问题没有直接帮助,这条信息无法论证明朝“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保守性”,似乎可以作为明朝“政府”在婚姻问题上保守性的佐证。生活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认识,很多情况下政府宣扬、鼓励的社会行为往往是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群体不赞成的,甚至是反对的,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或规范的,比如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计划生育

政策。

材料二列出了四个朝代的烈女人数。烈女增多,固然可以说明婚姻观趋于保守的一面。但是不能仅对这几个数字作简单的比较,还应考虑各朝代“数字”“背后的故事”。明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奖励妇女守节,甚至将“烈女人数”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这无形中会促使各地在烈女人数上形成攀比之风,这种风气自然会转变为官员的工作动力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换句话说,不少妇女守节并不是因为她们自身婚姻观的保守,而是出于政策的硬性规定和舆论的巨大压力。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那么明朝烈女人数的激增与其说反映了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不如说反映了政府婚姻观的保守性、社会婚姻观的保守性。再者,《明史》是清人编修的,史官极力赞扬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清朝统治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

因此,材料一不足以说明明朝妇女婚姻的保守性。材料二作为明朝妇女婚姻保守性的佐证,也是不典型的。

材料三出自《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周大郎的女儿周胜仙、樊楼酒店老板的弟弟范二郎,在街上相遇时“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他们分别通过与卖水人的争执,巧妙地向对方做了自我介绍。回家后二人双双病倒。周家请了“做媒人,又会与人看脉”的邻居王婆前来为周胜仙治病。了解内情后,王婆前往范家提亲。周大郎外出不在,为救女儿,周妈妈与范家定下了亲事。周大郎到家听说此事后,大骂“擅便说亲”的周妈妈,加之范家不是大户,因此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得知此消息的周胜仙气得昏死过去,而周家认为女儿已死,很快将其掩埋。但是当晚,周胜仙被盗墓贼惊醒。当周胜仙跑到酒店找到范二郎时,却被范二郎当作鬼魂打死。

小说中的故事被命题人曲解了,“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是对原文的误读。实际情况是,两家请媒婆出面才定下亲事,而且由于周父的反对,两人终未能成眷属。如果从中获取关于婚姻观方面的信息,这一故事反映了周胜仙、范二郎自主的婚姻观,以及周大郎保守的婚姻观。

从材料四看,“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一句似乎反映了说话双方在婚姻观方面的尖锐对立,其实不然。这一故事出自《金瓶梅》第七回《薛媒婆说娶孟三儿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寡妇孟

玉楼的婆家姑姑杨姑娘,接受媒婆薛嫂的好处,又贪爱西门庆的财礼,竭力主张孟玉楼嫁给西门庆。而孟玉楼的婆家舅舅张四(张龙)为了能得到家产,想让孟玉楼嫁给尚举人。当西门庆派人来搬取嫁妆时,张四带人前来阻拦,杨姑娘因此与他发生了争执。可见,孟玉楼、杨姑娘、张四都有自主的婚姻观,“杨姑娘气骂张四舅”的原因是钱财观问题,而不是本题所考查的婚姻观问题。

更重要的是,材料三、四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命题人只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这是“明中后期小说”的内容节选,即这两部小说是“明中后期”写的。我们知道,“明中后期”写的,并不能说明其中的故事都发生在“明中后期”。比如,《金瓶梅》中就有大量“映射”宋朝历史的现象:地名“东京”、人名“蔡京”等;《醒世恒言》也是以宋朝历史为背景展开的。学生怎么能通过这两个故事,来判断明朝(而不是宋朝)妇女的婚姻观呢?文学故事可以作史料,但是要慎重,要综合其他史料史实,在比较研究后使用。

再看第二个不足:设问与答案方面的问题。

从题干看,四则材料均为“研究者”所引用,从设问看,命题人让学生揣测这位不明身份的“研究者”的思路,这有些不合史学逻辑。学生只能按照自己的研究思路,而不是这位研究者的思路来解答,在不知道“研究者”思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揣测来回答。我们也不清楚这位“研究者”的思路,那么凭什么来判断学生的揣测是否正确呢?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个辩论中,庄子虽然采用了诡辩的技巧使自己免处下风,但“循其本”,他在逻辑上却存在问题,被惠子抓住把柄后又说:因为我在濠水之上,所以就知道鱼很快乐。这种诡辩式的做法显然不能用于史学研究与试题解答上,史学现象的讨论,一定要遵循逻辑规则。

第(1)问和第(3)问的答案之间也存在着逻辑问题,当我们把二者联系起来看时,就会发现明显的矛盾。第(1)问的参考答案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第(3)问的参考答案却指出:“材料三、四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