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客观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客观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109881e53a580216fcfe0b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 B..可知性 C.存在性 D.客观实在性 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心论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一元论和二元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论和唯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 )。

 A.如何回答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如何看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  C.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D.如何回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6、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动物心理的形成 B.语言的产生 C.劳动 D.人脑的进化

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观点表明 (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9、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0、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任意性 D.对象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 B.层次性 C.结构性 D.客观实在性 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3、时间和空间是( )。

1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有首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

明时间的具体特性是( )。

A.客观的 B.有限的 C.可知的 D.相对的 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物质的 B.精神的 C.运动的 D.实践的 1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 )。 A.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C.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D.理论没有意义,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19、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

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着的有价值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偶然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观点说明( )。

A.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 )。

A.承认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B.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总特征 B.全部内容 C.实质和核心 D.唯一规律

2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

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种做法( )。

A.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D.只看到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

接联系

24、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称:“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德克

萨斯州掀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

A.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2

D.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25、矛盾的转化是( )。

A.向各自对立面转化 B.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C.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D.由坏向好转化 26、“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性与局部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2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道路和方向 B.源泉和动力 C.形式和状态 D.结构和层次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30、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31、在工作中防止“过”与“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把握事物的度 B.确定事物的量

C.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3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 )。

A.质变的过程 B.事物原有状态和性质的转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3、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

A.矛盾同一性原理 B.矛盾斗争性原理 C.矛盾普遍性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34、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

A.既前进又倒退 B.既克服又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否定

35、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 )。

A.落后的方面 B.促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C.旧质的残余 D.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 36、人们制定远景工作规划的依据是( )。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性 37、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8、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0、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1、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

4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

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B.物质世界是由人创造的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4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4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绝对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5、错误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 )。

A.人们的错误判断 B.人们的主观想象 C.客观物质世界 D.人们的思想偏见 46、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

A.人脑所固有的本质属性 B.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C.对物质世界有巨大反作用的能动活动 D.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7、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普遍性 4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用思维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50、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分析法 D.综合法

答案: 1、C 2、D 3、C 4、C 5、C 6、C 7、D 8、C

9、D 10、B 11、A 12、B 13、B 14、D 15、D 16、D 17、A 18、C 19、B 20、B 21、B 22、C 23、D 24、A 25、A 26、D 27、D 28、B 29、A 30、B 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D 41、A 42、A 43、C 44、C 45、C 46、D 47、A 48、C 49、A 50、B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