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王翌秋-南京农业大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王翌秋-南京农业大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e174f002d276a201292e46

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河南两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王翌秋1,陈玉珠2

(1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省南京市,wangyiqiu@njau.edu.cn; 2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江苏省南京市,yuzhuchen208@sina.cn;)

摘要:劳动力的配置组合向更优的方向调整和变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本文基于2012年在江苏和河南省四个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以农户为分析单元,从农户种植概率和种植比重角度考察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计量分析表明,劳动力外出务工并未改变家庭对各类型作物的种植概率,而务工却改变了农户各作物的种植比重。务工户更重视劳动力相对不密集的粮食生产并更少参与经济作物生产活动,劳动力外出打工给农户的资金支持并未促使他们生产更多资金相对密集的农产品。以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提出政策建议,加快传统农业改造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外出务工;种植生产结构;种植概率;种植比重

The Impacts of Labor Migration on Farm Households’ Cropping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that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 tends to be more reasonable. Based on a field survey carried out in 2012 at four cities in Jiangsu and Henan Province, the influence of labor migration on cropping structure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ting probability and proportion.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labor migration hasn’t changed the planting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crop, while it changes the crops’ planting proportion. Migrant households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 production that labor is relatively less intensive and les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ing economic crop. Households’ financial support from labor migration hasn't prompted them to produce mo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ch capital is more needed. Thus, the essay present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reasonably, fastening the Pa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labor migration; cropping structure; planting probability; planting proportion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及乡城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

项目来源: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农业导向的农业结构战略性研究”(编号:11&ZD010)资助。

- 1 -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到2011年底全国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5,198万人。如果加上就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2,97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30%。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限制,以及养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又使得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完全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也给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造成了巨大压力。

因而,研究劳动力务工所带来的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改变对农户的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辨别劳动力因素对农户种植概率及种植比重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及影响路径,从而为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劳动力务工后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并实现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合理抉择。这一方面可以加速中国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中国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文献综述

面对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劳动力缺失,由于无法方便地在市场上找到外出者的替代物,农户可能会改变生产技术或者调整生产结构以使得家庭面临的劳动力约束降低(肖文韬,2005);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学理论(NELM)也指出,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和汇款流入会改变农户实现效用最大化时的投入或产出组合,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例如,Taylor & Yunez-Nande(2000)发现,墨西哥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的经济作物生产参与率显著较高,从经济作物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也更多。Schmook & Radel(2008)发现在墨西哥务工农户种植业的播种面积显著更小。陈风波(2006)发现,中国部分地区农民的出省务工导致农户放弃了两季稻而改种一季。此外,外出务工丰富了农户的收入来源,由于收入的增加,非农就业减轻了农户对农业投资的风险,有利于农户资本的积累(贺振华,2005),从而提高农户的土地投资水平(胡浩等,2003),有利于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资金流动性得到了改善,农户可能会将家庭生产的重心转向那些回报较高同时也是资本较为密集的活动。如,Wouterse & Taylor(2008)发现,布基纳法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户的粮食生产(相对劳动密集)收入负相关、而与家禽畜养殖(相对资本密集)收入正相关。Miluea(2010)对阿尔巴尼亚的研究也表明,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户减少了粮食生产(相对劳动密集)、增加了家禽畜养殖(相对资本密集)。而de Brauw(2007)在越南的研究却显示,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降低了农户的水稻种植规模,但是农业生产结构并没有向资本密集的方向调整。该研究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是各自的取样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所引起的。

劳动力外出务工会给农户的农业生产带来复杂的影响,但国内探讨它对农户农业生产结构影响的文献却很少。现有文献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往往仅从宏观或中观角度验证劳动力流失的消极作用和汇款流入的积极作用是否存在这一层面,从微观层面考察劳动力务工后对农户农业生产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研究人员比较难于获得关于各种农业生产的详细投入产出数据。此外,农户之间的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对结论的影响也相当大。

本文尝试在现有文献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挖掘,通过区分不同程度外出务工,以实证数据为基础,从投入角度分析农户种植生产各类型作物种植概率和种植比重,揭示劳动力流失及资金流入给农户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作用路径。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第三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本文分析框架并说明数据来源;第四与第五部分分别用描述性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劳动力外

- 2 -

出务工与农户种植结构的关系并展开对相关作用机制的具体论述,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概念界定、分析框架、研究假说及数据来源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务工户

我国的劳动力务工形式多样,陆学艺等将各种劳动力务工形式形象地总结为了三种,分别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离乡不进厂”、“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陆学艺等,1990)。这里“土”是指土地和农业,是个产业概念,“乡”是指乡村,是个地域概念。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结合现有统计数据的分类,选取劳动力是否跨地区转移的维度,对目前农户家庭劳动力务工进行分类。本文中的外出务工指的是县外就业。在农户家庭层面,按照是否有家庭成员县外就业(外出务工),可以将农户划分为务工户和非务工户。务工户是指生活在农村,部分家庭劳动力在县外就业的农户。非务工户是指生活在农村, 家庭劳动力没有在县外就业,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或是在本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但仍然拥有土地的农户。 2.农户种植结构

种植结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作物种类种植比例上的问题,一般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经济类作物为辅。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考察样本地区的农户种植结构:(1)种植概率:农户参与某种作物种植的可能性或参与意愿;(2)种植比重:某种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年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即,种植比重=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该农户该年总种植面积。 (二)分析框架

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最大的影响是使家庭劳动力和资金禀赋以及抗风险能力发生了变化,要分析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就必须把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活动按劳动密集度、资本密集度及风险程度等属性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粮食生产对劳动力和资金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且风险较小。经济作物的劳动力和资金需求则都比较密集、并且风险较大。因此,本文中将以此为依据把农户的种植业生产划分为上述两大类,考察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生产结构的影响。

分析农业生产结构可以从产出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投入的角度出发。两种角度所得出的结果能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解释农户的生产行为。鉴于数据的有效性和结论的普遍性,本文将从投入角度分析,首先通过考察各种要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差异的描述分析,初步考察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户种植结构带来的影响。然后,从土地投入的角度实证分析农户在种植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中的决策变化,发现农户对各种约束条件变化的反应。 (三)研究假说

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变了农户劳动力供给、资金流动性及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禀赋。汇款的流入可以缓解家庭所受到的资金及风险约束,从而提高农户的土地投资水平(胡浩等,2003),尤其是将家庭生产的重心转向那些回报较高同时也是资本较为密集的活动。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务工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可能会制约农户的劳动力供给。面对无法方便地在市场上找到外出者的替代物,农户可能会改变生产技术或者调整生产结构以使得家庭面临的劳动力约束降低(肖文韬,2005)。因此,实证部分的主要任务就是检验劳动力约束及汇款替代对家庭种植概率及种植比重的影响。归纳农户的决策分析,具体提出以下三个假说:

- 3 -

(1)农户在生产中使用打工流入的汇款,增加了能够替代劳动力的机械投入,以降低务工所带来的劳动力约束,即汇款部分替代了劳动力约束。

(2)农户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更愿意参与劳动力需求较不密集的粮食生产,而降低参与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经济作物的可能性。劳动力约束是农户倾向劳动力相对不密集的粮食生产,而汇款流入所带来的流动性增强可能刺激农户生产资本相对密集的经济作物,但由于资金替代效应的滞后性,最终仍然是降低经济作物参与种植的可能性。

(3)务工将使家庭提高劳动力相对不密集的粮食生产比重并减少经济作物生产比重。 (四)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调研组2012年7月在江苏、河南两省的农村入户调查,我们综合考虑了地理区位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后选择了南京、盐城、焦作和济源市作为样本采集地。在样本的选取中,我们使用了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每个县随机抽取四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4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40户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共获得了970个有效样本。

在所有970个样本农户中,有908户从事了或多或少的种植生产。总体来说,两省的农业生产参与率较高。样本农户户均产值为8663.45元,其中务工户为8552.36元,非务工户为8774.53元,两种农户之间无显著差距。

四、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户种植结构的关系分析

根据推断,劳动力的流失及汇款的流入会促使农户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本文将考察,劳动力是否务工以及不同务工程度导致了农户的种植生产结构发生了怎样改变?这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非务工户与务工户的种植结构比较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11年,样本地区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参与了粮食种植①。其中,非务工户和务工户在粮食种植参与方面,务工户低于非务工户;而务工户经济作物种植参与概率高于非务工户。农户经济作物的参与率明显低于粮食。分别有8.9%的非务工户和9.7%的务工户种植了经济作物。

非务工户粮食及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为9.5亩和3亩;务工户粮食及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为9.2亩和4.7亩。非务工户粮食播种面积更大,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更小,但两种农户之间的差异在5%的置信水平上不显著。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从其播种面积比例上看,非务工户都小于务工户;而从种植比重上看,却能得到相反结论,即非务工户种植业的种植比重均大于务工户。T检验结果也显示,两种农户无论在粮食作物种植比重还是在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上都有显著差别。

(二)不同务工程度农户之间的种植结构比较

不仅非务工户与务工户之间的播种结构存在差异,不同务工程度务工户之间种植结构也存在差异。务工比例越大的农户组,其粮食种植面积越大。即使从播种面积比例看,务工比例越大的农户组,其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也越高。但从粮食种植比重上看,这种关系却不明显。与粮食种植不同,不同程度务工户之间无论是家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是其经济作物种植比重都存在显著差异。 ①

在本研究的样本来源地江苏、河南两省,传统的农产品有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包括油料、棉花、花生、蔬菜等)等。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