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四版 林志扬主编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管理学原理》第四版 林志扬主编复习资料(最新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88af6f5f0e7cd185253617

第七章 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一、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 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二、玛丽.派克.福莱特的管理思想: 1、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好办法是结合; 2、共享权利;

3、给控制赋予新的含义; 4、领导的基础。

三、人际关系学说要点(注意其人性假设——社会人) 1、职工是“社会人”

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

?人际关系学说认为,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应该使职工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组织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组织构成的有机结合体,既有技术组织,也有社会组织 P165 图7-2

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应:

(1)既能满足职工在经济方面的需要,又能满足职工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2)应能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情感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是效率的逻辑与感情的逻辑保持平衡

(3)应通过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四、人际关系学时代关于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内容:

1、关于人类需求的研究;2、扩大工作范围;3、工人参与管理。 五、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

1、对人的“社会人”性质的认识;2、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团体”属性;3、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4、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八章 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

一、管理理论丛林

共11个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和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1、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协作的意愿;第二,共同的目标;第三,信息联系。

2、管理者工作学派(又称为经理决策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2)三类十种角色(P201)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作为挂名首脑的角色②作为领导者的角色③作为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监听者的经理②作为传播者的经理③作为发言人的经理

?决策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企业家的经理②作为故障排除者的经理③作为资源分配者的经理④作为谈判者的经理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对建立一门统一的管理理论的追求、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谐的追求、对管理理论条理性的追求。

三、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彼得·圣吉提出) ①系统思考——为了看见事务的整体

②超越自我——既是组织要超越自我,也是指组织中的个人要超越自我

③改善心智模式——两种方法:①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②探寻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④建立共同愿景——改善愿景不仅不是要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要为个人留下选择空间,这样员工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

⑤团队学习——是发展员工与团体的合作关系,使个人的力量能通过集体发挥作用,避免无效的矛盾和冲突,让个人的智慧成为集体的智慧

第九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一、计划分类(注意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按计划期限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划分是相对的。按我国的习惯,把5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5年以下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有时候把1年以上5年以下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把1年以下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

2、计划的重要性:一、使组织能对未来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二、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开展;三、有利于提高组织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四、有利于对组织各项工作的控制。

二、计划工作原则(注意承诺原则和限定因素原则) 1、综合平衡的原则

?两层含义:①计划工作与组织层次、组织部门的关系②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平衡与协调 2、承诺原则——也称投入原则,主要是对计划工作时限的规定

(1)用于决策组织应该编制短期计划还是长期计划,完成计划所涉及的期限应多久等问题

(2)选择合理的计划时限的标准就是承诺原则——即“合理的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个未来的时限,这个时限的长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决策中所承担的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3)根据计划的承诺原则,计划期限应是使得投资在某一项目上的费用能回收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4)合理的计划期限是为完成决策规定的未来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3、灵活性原则——使计划本身具有改变方向的能力——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原则

?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是为了解决计划的内在缺陷问题,即计划对组织行为等的约束所导致的应变能力的削弱和高质量的计划所依赖的前提——预测技术的内在的不精确性 4、改变航道原则——使计划工作过程具有灵活性

?是指计划工作决策对将来承担的任务越多,主管人员定期地检察发生的情况,预计前景,以及为保证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等工作也就越加重要

5、限定因素原则——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又称战略因素

?制约因素(战略因素)指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控制,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满足目的要求的新体系或一组条件的因素 三、目标管理(优缺点与精要上结合掌握)

1、目标管理的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绩效的反馈控制

四、计划工作的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计划方案、评价和比较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订派生计划、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十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一、组织工作

影响组织工作的情景因素:外部环境、目标与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 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工作分工、部门划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确定和权利机制的设计(P308) 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重点P318)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确定对组织管理效率的影响: 1、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①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②职权的授予

③上级管理者必须承担的非管理职责 ④下级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的相似程度 ⑤组织中新问题的发生率 ⑥下属人员地理上的分散程度 ⑦信息沟通的方法 ⑧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⑨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次

三、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论述题P350)

第十一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一、领导工作的内涵与性质

1、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合法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强制的权力、专家性的权力、领导者个人的魅力。

3、领导的作用:一、维持组织成员感情上的平衡状态;二、协调下属人员的活动;三、运用领导权力来强制引导下属人员的行为。 二、领导理论

1、奥德韦·蒂德的观点——认为除了“事情的必然性”和“环境法则”外,成功的领导者要具备某些可以辨认的素质主要有:①精力(包括精神的和体格的)旺盛②方向与目的感③热情④友好和仁慈⑤正直

2、菲德勒的领导理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由于其个性,而且还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以及领导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①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对领导人的信任程度,同时包括下属对领导表现的忠诚以及领导者对下属的吸引力

②任务结构——是指下属工作的性质,即任务明确程度以及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③职位权力——即领导人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具有的正式职权,也就是我们在对影响力分类中指出的强制权、法定权和奖励权 3、高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且具备能够良好合作(合作精神)的个性品质,从而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3)相互信任——管理层必需充分重视维持群体内的相互信任,否则团体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4)一致的承诺——承诺一致的特征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5)良好的沟通 (6)谈判技能 (7)恰当的领导

(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4、团队建设的阶段——五个阶段 (1)达成共同目标 (2)协同工作

(3)授权激励——明确的个人责任是团队产生高效率的源泉之一 (4)积极探索

(5)不断总结和提高 5、激励过程型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只有在预期到他们的行动将有利于实现某个目标,而且该目标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个特定的行动 ①期望公式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程度;效价是指个人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对他的吸引力或效用;期望值是指个人所估计的成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是指成功的概率。 (2)公平理论——由斯达西·亚当斯提出,研究的是报酬的绝对数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通常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报酬;二、采取某种行动以使公式相等;三、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四、辞职。

第十二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概念

控制:是指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

二、控制的目的和作用 第一个目的(基本目的):是要“维持现状”,即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控制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 三、控制的类型

按控制的时点不同来分——反馈控制、即时控制和前馈控制 四、控制的过程——建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吐血整理,祝各位考试成功——肖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