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主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机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主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d4f7d0b9f3f90f76c61bdc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民用航空事业突飞猛进,航空运输在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民用航空运输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航空运输业持续高速发展,民航面临的航空安全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2001年,哥斯达黎加一架塞斯纳208型小型客机在哥斯达黎加太平洋旅游城克波斯附近失事,机上共有8人,5名幸存,3名死亡。2003年,苏丹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飞机从苏丹港机场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104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丧生,只有1名幼儿生还。在我国,1985年,一架AN24飞机济南复飞坠地,机上共有机组人员7人,旅客34人,其中机组7人,旅客31人遇难。2002年,国航B767飞机在釜山首次着陆失败后,准备再次着陆的最后进近时,突然撞山,发生空难。机上机组人员11人,旅客155人,其中机组8人,旅客120人共128人遇难。2009年11月28日,一架MD11货机在浦东机场起飞过程中冲出跑道,飞机起火爆炸,4名机组人员遇难。2010年8月24日,一架从哈尔滨飞往伊春的ERJ-190型支线飞机,于当晚21时35分抵达伊春林都机场降落时失事,飞机在着陆时断成两截后起火燃烧,造成42人死亡、54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中国民航50年间发生的133起二等和重大以上飞行事故种,有65起在机场区域内,有45起是在临时机场区域内121。这些事故的发生造成了飞机损伤、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对事故的调查表明,如果飞行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良好;如果机场的应急援救设施完善、组织工作严密有序,很多事故的发生是可以挽救或避免的。

1.2研究意义

从哲学的观点看,安全是相对的,绝对的安全是无法实现的。当事故或灾害不可避免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惟一可以抵御事故或灾害蔓延并减缓危害后果的有力措施。机场应急救援是国际民航极为关注的重大课题,是中国民航机场的主要职责之一。应急救援工作对于机场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反应机制,果断处置各种紧急事件,避免或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对机场正常运行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些年的机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和经验来看,机场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实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日常管理、培训和演练,以及发生紧急事件时的快速响应能力、指挥决策能力、协同工作能力、资源的快速调配和实时通讯联络等。因此,建设民用航空机场应急救援管理指挥系统,以信技术手段保障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展开,将能够极大地提高机场和行业应急救援能力。一旦发生飞行事故,相关领导和指挥者就可以借助应急救援管理系

1

统按照一定的救援方案快速、准确、合理、高效的调配一切可以调配的各类救援资源(人力、物资等),理智果断、有条不紊的组织救援工作的进行,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一些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为了探讨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并对机场在出现安全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救援系统化。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在理论上为我国的减灾研究提供新途径、为预警管理系统的研究添砖加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使民航机场防患于未然,为我国的安全事业做出贡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状

在航空运输业,我国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保障飞行安全。针对民航领域,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1],预案指出其编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保证民用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工作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护航国家和公众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航空安全。安全问题一直是民航领域内的重要问题,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则是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民航总局历来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于199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2],2000年4月3日颁布了《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3],要求各运输机场根据本地和本场实际制定完备的、可具操作性的应急救援计划,以便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及时地对各类意外事件做出快速反应,避免或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机场根据规则,结合机场实际,制定各机场的应急救援计划。

1.3.2 国外现状

目前,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民航应急救援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制定飞行计划、人员培训和救援设备的配置等方面。Barbash[4]等人分析了如何制定紧急救援计划。他们认为,迅速估算伤亡人数以及伤员送往的医院是救援工作的基础。需要检查机场可用的救护人员、所有可用的医疗资源,分析如何指导他们实施救援,以及如何进行救援现场的管理,包括医疗救护的进展,伤员的转移等。Ashland[5]等人提出了对机场救援人员进行培训的程序,其目的主要是让参与紧急救援的人员掌握救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救援的技能,熟练使用机场上进行紧急救援的各种设备。Tzeng[6]等人对机场消防资源的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谁把机场应急救援工作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目前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主要集中在地震灾害,公共卫生,道路交通等领域。Lord[7]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美国综合应急处理系统的框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处理紧急情况和灾害中的作用,如何预防并减少

2

灾害的发生,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应急救援以及如何进行恢复工作。SyiSu[8]等人使用计算机仿真建立了一套EM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模型。在该模型中,对救援人员分层次,并对应急救援医院的分布进行了改进,在救援过程中采取两个级别的救援,分别为ALS(advanced life support)和BLS(basic life support)。大大减少了救援的响应时间,使救援的执行更顺畅,救援效率更高。G.Derekenaris[9]等人介绍了希腊的救护车管理和紧急事故处理系统。在系统中,将GIS、GPS、GSM技术相结合,由指挥中心统一管理调度救护车,并对救护车辆的路径进行优化,缩短了救援时间,提高了效率。

1.4 论文组织结构

本文对机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针对浦东机场应急救援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文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章详细探讨了机场应急救援事故的类型及特点,针对事故类型对应急救援进行分级,并对机场致灾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第三章对机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进行理论研究,介绍了机场救援的基本原则,分别从机场应急救援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关键技术,研究了机场应急计划、民用机场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机场应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机场资源动态调配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对浦东机场应急救援方式、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介绍了浦东机场应急救援的信息流程、探讨了浦东机场各类紧急事件的救援方法,包括:航空器失事救援、航空器空中故障救援、航空器爆炸物威胁救援、航空器地面事故救援、航站区紧急事件预案、危险品污染/泄漏处置和自然灾害救援处置的程序方法。

最后,总结了本文所作的工作,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3

第2章 机场应急救援管理相关理论

2.1 机场的定义及属性

2.1.1 机场的定义

国际民航组织将机场(航空港)定义为:供航空器起飞、降落和地面活动而划定的一块地域或水域,包括域内的各种建筑物和设备装置。机场是航空运输中运输网络的结点(航线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地面交通转向空中交机场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跑道系统、滑行道系统、停机坪系统、候机楼、停车场、道路交通系统等各子系统。

机场可分为军用机场和民用机场,民用机场又主要分为运输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运输机场的规模较大,功能齐全,使用频繁,社会知名度高。通用机场主要供专业飞行之用,使用场地小,因此,一般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设备也相对简陋。本论文中所述的机场即国内民用航空运输机场。

2.1.2 机场的属性

2.1.2.1 机场属于基础设施领域

机场具有准公共产品、正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就其功能来说,机场是为社会公众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交通的服务性公共产品,体现的是社会价值。与所有的公共产品一样,机场的消费和受益对象之间是公平的,一部分旅客或货主使用机场并不排斥另一部分人对机场的消费,一部分旅客或货主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也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但机场在使用或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胜是有限度的,现实中为了弥补巨大的建设投资,机场的日常运营会向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机场的使用在进入上存在选择性,是兼有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特点的准公共产品。机场的正外部性是指其社会边际效用往往远大于私人边际效用,机场的建设运营不仅仅满足了使用机场的旅客、货主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同时,在周边或相关产业没有付出费用或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地区就业机会、带动了临空产业经济的快速与发展。机场的发展能够促进所在地社会的和谐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场的自然垄断性的产生是由于机场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同时在一定区域内不存在重复建设的经济可行性。另外,机场的运行本身涉及社会公共安全。航空器自身和航空器所运输的货物的高价值,以及与之关联的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使得机场运行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安全。 2.1.2.2 我国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

机场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要比其他市场主体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性,除了作为提供交通运输的便利设施,在区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发展以及国家政治、外交、国防、公共安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