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汉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当代文学课件(汉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61dc0b168884868762d6ee

四次战役: 奇袭奶头山 智取威虎山

绥芬草原大周旋 :宋宝森,谢文东,侯殿坤 大战四方台。

3、民间文化因素

(1)民间文化形态(陈思和):

它是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地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 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 独特的藏污纳垢形态。

(2)《林海雪原》 :“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 ①传奇色彩:

题材选择的“传奇性”。 故事情节的紧张曲折。 自然环境的传奇描写。 传奇性的人物刻画。

②“五虎将”的“民间隐形结构” 。 “五虎将”:中国传统小说(尤其是传奇类小说)常用的人物性格配置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英雄人物(理想英雄人物)的性格内涵由五位人物共同构成。最早体现这一模式的作品是《三国演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以后的古典武侠小说多采用这样的人物配置模式。

当代小说: 《铁道游击队》:刘洪、王强、林忠、鲁汉、小坡。 《烈火金刚》:史更新、丁尚武、萧飞、孙定邦、孙振邦。

《林海雪原》中的表现: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刘勋苍、栾超家。 (四)茹志鹃的《百合花》 1、作者简介:

(1925-1998)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有小说集《关大妈》、《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草原上的小路》等。 2、作品分类及其风格 (1)分类:

革命战争题材:多描写40年代的战争生活。有《三走严庄》、《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百合花》;

现实农村题材:主要表现上海里弄及其近郊村镇妇女的生活。如《如愿》、《春暖时节》、《里程》、《静静的产院》等。

(2)小说风格:女性作家独特的性别视角

其叙事多从女性内部的视点,即深入人物的内心甚至潜意识领域展示人物精神世界与

心理的变化。尽管这种性别视角常常是不自觉的、来自经验层面的,而且时时受到意识形态视阈的遮蔽。

冰心:“茹志鹃是以一个新中国的妇女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分析解放后的中国妇女的”,在作品中“特别是关于妇女的,从一个女读者看来,仿佛只有女作家才能写得如此深入,如此动人!”

——当代文学史上女性批评的先声 3、《百合花》 “清新”、“俊逸”(茅盾) (1)内容: 作品以“我”——一个女文工团员的视角,描写了发生在“我”、一个十九岁的小战士(小通讯员)以及一个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2、“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陈思和)

(1)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形成了作品清淡、精致、美丽的艺术氛围;

(2)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英雄观。

战争中:英雄 小通讯员

日常生活中:普通人

(3)微妙传神的细节描写:叙事方式上的女性视角。

借被子:新媳妇“缺失”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我”得以弥补; 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我”的“后悔”——新媳妇的“后悔”; 3、写作动机及背景

1958年(作品创作的时间)反右过后紧张的政治气氛造成的人际关系的紧张; “每天晚上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三、非军事题材的小说

(一)对革命“起源”的叙述:《红旗谱》与《三家巷》; (二)革命者的“成长史” :《青春之歌》; (三)形象的革命史教科书:《红岩》;

(一)对革命“起源”的叙述 1、《红旗谱》:

“一部描绘中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里程的壮丽史诗”。

(1)作者简介: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亲历过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高蠡暴动”)。后据此创作《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

(2)《红旗谱》系列长篇: 第一部:《红旗谱》( 1953年开始创作,1957年底出版; 第二部:《播火记》( 1963年出版); 第三部:《烽烟图》(1983年出版)。 (3) 《红旗谱》(第一部) A、主要内容:

农民革命历史的“起源”: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革命斗争的历程。

主线:冀中平原锁井镇一家地主两代人和两家农民三代人之间的血海深仇。

地主:

冯家——冯老兰(冯兰池)、冯贵堂

B、表现手法:

a、传统狭义小说的恩怨情仇、“逼上梁山”的叙事模式;

b、在语言的运用上以北方方言为主,注意口语的提炼与运用,朴素简洁,贴近生活。

c、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间风情; d、被“引领”的“成长”主题 ; 朱老忠:具有反叛气质的乡土英雄。 2、《三家巷》 (1)作者简介:

欧阳山(1908一2000),原名杨凤岐,湖北荆州人。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北伐后到广州,组织过“广州文学会”,主编刊物《广州文学》周刊。30年代参加左联,1941年到延安,50年代定居广州。历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2)《三家巷》的版本情况

《革命与反革命》-——系列长篇《一代风流》: 《三家巷》 (1959)、《苦斗》(1962)、《柳暗花明》(1981)、《圣地》(1983)、《万年春》(1985)。

1997年,四卷《三家巷》。 (3)《三家巷》 《子夜》叙事模式:

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

周家:手工业劳动者。

周铁

陈家:买办资本家。 陈万利

何家:官僚地主。

何应元——何守仁

主要内容:工人革命运动的起源。

以二十年代的广州为背景,通过生活在“三家巷”中的三个家庭及其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三十多年中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二十年代的工人运动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以及第一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的过程,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一代年轻人的艰难“成长”

周炳: “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 欧阳山:(作品主要表现)“一个叫周炳的打铁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 出身、经历——阶级基础,被“引领”的前提; 单纯、幼稚、温情而又不切实际 。(“长得很俊的傻孩子”,“现代贾宝玉” ) 陈文婷:单纯、善良;脆弱、胆怯,对革命充满恐惧。 ——“另类”的“成长”。

表现手法:

时代风云融入家族叙事。 某种程度的人性美内涵。

(二) 《青春之歌》 :革命者的“成长史” 1、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人,生于北京。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活动,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出版有《苇塘纪事》、《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2、《青春之歌》

(1)主要内容及主题: “自叙传”色彩。

主人公林道静的个人经历——单线结构。

故事发生的背景: “九·一八”到“一二·九”; 内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 ;

主旨: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展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及成长道路。

(2)革命者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