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0b82b0a26925c52dc5bf84

《关于流域项目经济分析实践的建议》,被视为水利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绿皮书”;1962年,美国人Dorfman出版了适用于各行业的《衡量政府投资的效益》一书。之后,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在公路运输、城市规划、环境质量管理等领域得到运用;1973年,美国颁布了《水和土地资源规划原则和标准》,要求经济分析重点放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区域影响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使得经济分析突破了仅仅包括“费用效益分析”的情况;1982年,美国以联邦法令的形式规定,重大政策法规及规划方案的制定和颁布实施都要进行经济分析,该法令使得经济分析成为政府决策的必要程序和必需工具,对公共投资领域采用费用效益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国家环保局据此制定了环境影响经济分析手册,并开始大量资助环境影响经济分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983年,美国学者Maynard M. Hufschmidt和John Dixon出版了《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和《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案例研究手册》,首次系统提出了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1984年,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的Allen V. Kneese发表《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分析》;John Dixon于1988年再次出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并于1994年出版《环境影响经济分析》,使得环境影响货币量化经济分析的体系更加完善;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价指南》;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环境影响经济分析工作手册》(Econom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 Work Book)。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在国外经历了逐步认识到全面重视的演进过程。总体而言,项目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各类单项评价理论方法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从发展理念转变的角度,从统筹兼顾各种利害关系的角度,以及从各种专项评价相互协同的角度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整体框架,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

(三)国外项目评价最新进展

项目评价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改进。国外项目评价的最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项目评价理论更多关注行为因素和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国外文献关于项目评价理论的研究多数是对项目目标决策方案评价所进行理论研究。Belmiro P. M. Duartea(2006)运用多属性价值理论通过对葡萄牙公共管理选择可测量范围的项目融资组合的运作方案进行研究,综述了评价系统的发展过程。他首先对项目的每一个要素进行绩效评价,然后对每个决策者的独立性要素进行验证,最后合成一个完整的多个属性评价值。该研究通过对非结构多目标决策方案的处理,测算了国家发展计划与欧洲共同体政策目标一致性以及项目的绩效。Vincent K. Chong(2010)研究了服从压力和专制的人格特质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项目决策影响。通过设定各种假设,并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项目经理在失败项目上服从压力的倾向性很高。 2.模糊数学、非参数方法、期权方法广泛应用于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在项目评价文献领域中是比重最大的研究领域。模糊数学、非参数方法、期权方法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项目评价。例如,韩国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韩国国家核研发项目进行评价和排序。为了量化评价标准和界定特定的行为,在研究中引入战略目标要素,并对其进行层次性的细化。印度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多属性决策技术提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并系统分析了项目的市

场前景、技术细节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整个印度的国家石油管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应用不仅缩短了项目工期的选择和评估时间,也有助于组织和选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项目。

伊朗专家通过对伊朗科学、研究和技术部门的数据分析,结合平衡计分卡(BSC)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提出新的IT项目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平衡计分卡作为评价框架,对IT项目的评价标准进行界定,使用DEA非参数技术作为IT项目的评价依据,从而构建一个新型的DEA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确定有效数据的方式来确定最有效的IT项目。

3.评价视角仍然集中于项目风险和收益

项目评价大多数是从运用评价方法对项目的风险及收益进行评估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学者运用模糊多准则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水利灌溉项目进行评价,将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综合效益作为评价的总体目标,把水资源的可用性替代方案纳入决策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其提出的方法具有两方面作用:①当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不能表达价值方面的需求时,运用此方法是非常合适的;②此方法在应对模糊判断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四、我国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发展展望 (一)我国项目评价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这里所说的“预”,强调的就是要有“预见性”、“计划性”。工程咨询作为对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咨询服务的专业智力服务,就是强调对工程建设活动要有“预见性”和“计划性”。事实上,对于工程建设投资的“预”和“立”的思想,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还造就了诸如都江堰工程、万里长城等彪炳千古的伟大工程。但是,中国对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的系统研究是伴随着中国工程咨询业的出现和兴起而逐步取得进展的。

[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引自《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50年代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萌芽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引入前苏联的基本建设管理经验,在建设过程中开展过类似于可行性研究的工程咨询工作,当时叫做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早在1951年3月,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颁布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初步设计应先勘察关于设计所必须之各种资料情况,然后据以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作出初步设计,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以作为技术设计的依据。”这表明,在进行初步设计时首先要进行调查、勘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以确定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经过批准以后,作为技术设计的依据。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在项目决策阶段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1952年1月中财委又对上述办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与补充,颁布了新的《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突出之点是其中提出了“所有甲、乙、丙三类的建设单位,在进行设计之前,应先经调查研究,提出计划任务书经批准后,方得开始设计。计划任务书之提出必须符合于国家建设的方针及国家长期建设计划之规定。”计划任务书共包括六项内容:“一、产品种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二、生产规模及其发展远景。三、建设地点及与有关工业之关系。四、建设期限及与有关工业之配合。

五、投资估算数与所需外汇数。六、资源与经济条件,包括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路。”同时还提出“计划任务书必要时可以同时提出几个方案,并具体比较其利弊,以供核定时之参考。”这些规定强调除生产规模,建设地点,协作配合,建设期限,投资估算之外,而且还要求分析资源与经济等建设条件,研究原材料的供应与产品销路。而且还要求对其利弊进行多方案比较,以供核定(也就是决策)时之参考。在谈到初步设计时,又做出进一步规定:“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对设计对象作通盘的研究与计算的文件,目的在于阐明设计对象在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第十一条)这就意味着:如果初步设计不足以证明其“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时,项目还有被否决的可能。这就表明,项目要通过计划任务书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的决策。技术设计则是“对批准的初步设计中一切规定及技术问题的明确化与具体化”,才真正进入了设计阶段,使得项目前期论证成为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些规定虽然同现在的项目评价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思想和内容方面已经基本具备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咨询论证的初始形态,所以可以认为是工程咨询的萌芽阶段。实践证明,中国在“一五”时期,由于较好地实行了这种技术经济论证制度,项目建设进行得比较顺利,效果也较好。特别是156项重点工程的圆满建成使用,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建立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技术经济论证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是论证的主要目的不是看项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是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需要;二是没有把前期决策可行性论证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把它视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混淆了两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分工。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核定,为设计和实施而核定项目,有时就会难以做到独立客观,难以对项目方案进行真正系统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这种制度安排的缺陷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能觅其踪影;三是在经济分析方面只提出要求,并未做任何具体的规定,所以实际难以落实,往往只侧重于技术方案的论证;四是不仅缺乏经济论证,更缺乏资源、环境、节能、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论证,在很多方面都有漏项,而且不成体系;五是与西方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理念、理论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一五”时期在工程建设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建设程序和具体做法都遭到厄运,被当作条条框框而抛弃或破坏,几乎荡然无存。中国的工程咨询和建设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三边工程[2]随处可见,项目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 [2] “三边工程”是指“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

2.改革开放后现代工程咨询业及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研究在中国的出现和兴起阶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改革使基本建设工作逐步恢复和重申了过去的一些办法和措施。同时,中国也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做法和经验。中国现代工程咨询业的出现和兴起,其经济与政策背景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外资的进入,尤其是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必须经过有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评审、认可,才能签订贷款协议这一强制性程序规定,促使中国放宽政策限制,开启允许国际工程咨询机构进入本国市场之门。另一方面则是在推行基本建设及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为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投资效益,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着手组建中国自己的工程咨询机构,以担负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方案论证、技术经济评估和其他前期工作。1982年原国家计

委要求重视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明确规定把国际上通行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1985年国家又决定对建设项目实行“先评估,后决策”的制度,规定建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经过有资格的咨询公司的评估论证,才能决定是否纳入国家计划。国家明确了工程咨询是智力型服务行业,其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经验、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遵循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为政府部门和投资者对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实施提供咨询服务,以提高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国家主管部门允许有条件的勘察设计单位开展工程咨询业务,鼓励和支持组建专门的工程咨询公司和以其他形式,作为独立主体经营。实际上这时的中国工程咨询只是工程设计的向前延伸,其工作内容被限定在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经济顾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的评价。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不断掀起新的热潮,工程咨询业于是有了新的发展,加之工程招投标制度和建设监理制度的逐步推行和完善,使中国的工程咨询市场日益扩大和渐趋规范。1992年经国家计委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中国工程咨询企业从此有自己的行业管理机构。1994年国家计委颁布《工程咨询业管理暂行办法》,把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划分为宏观经济专题和发展规划咨询等8项内容,我国的工程咨询业开始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适应这种需要,工程咨询、工程监理、技术顾问、造价咨询等各种不同专业的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组织有了可观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行业和各省市,先后成立了各种专业的和综合性的工程咨询公司。许多专业设计院也开始到社会上独立承揽工程咨询任务,形成了服务门类比较齐全、地域分布遍及全国的工程咨询网络。2009年经重新认定,我国共有甲、乙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近2000家,工程咨询从业人员约50万人。工程咨询人员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和减少投资失误,提高投资效益,优化建设方案,降低建设成本,以及保证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创新而不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工程咨询是从项目前期工作开始起步的,其中又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和评估为核心。1983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重申“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实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组成部分”。当时国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没有具体规定,实际工作基本借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推荐使用的《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手册》(习惯称之为“黄皮书”)为蓝本进行编写。

1983年9月,国务院在其通过施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施条例》中规定,中外合资项目要编制与项目建设书相配合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目的是为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规定只有在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批准后,合资企业才可开展以可行性研究为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核心是经济评价。鉴于我国已经引进并开始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国家科委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经过对过去几年实际工作的总结和研究探讨,1985年组织编写了《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企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