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设计说明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市政道路设计说明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7985a349649b6649d7476a

眉山市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 施工图设计

眉山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 裴城路(永通河至双赋园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1工程概况

本次拟改建的眉山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永通河至双赋园段):长870.73米,宽30米的路网市政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Ⅱ级。我公司与2012年8月20日完成了该项目的勘察施工,于8月25日提交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2勘察目的任务

工程勘察的目的是根据招标文件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现行勘察规范、规程和设计技术要求等资料,以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和方法,探明影响道路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为确定道路路线、工程构造物的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本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是: (1)查明各地段地形、地貌特征;

(2)查明各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

(3)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4)实测沿线地下水位,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5)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分布; (6)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7)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

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1.3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遵照交通部颁布规程、规范及本项目《勘察工作大纲》,并参照铁路、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相关规程、规范,具体执行及参照的主要标准如下: 执行的规程、规范

①、《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 ②、《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 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④、《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⑤、《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⑥、《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⑦、《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参照的规程、规范

①、《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

眉山市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 施工图设计

1.4勘察工作原则及勘察方法 1.4.1勘察工作布置原则

本工程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表2.0.4场地分类依据划分为Ⅱ类场地,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及次干道,据此依据表6.0.7勘探孔间距按Ⅱ类场地,主干道及次干道勘探孔间距按100~150m控制,本项目全为路基工程,无桥涵结构物,拟建道路布置勘探点9个,勘探点位置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1.4.2勘探点深度的确定

根据场地地基土工程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的要求,钻孔按6~8米设计,道路勘探点深度至少穿透粉质粘土或粉土进入稳定的硬土层卵石土。

1.4.3勘察方法

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及相关规范、规程,通过取芯钻探、原位测试及采集水、土样作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完成本次勘察工作。单项工作勘察方法简述如下:

工程地质勘探:使用XY—100型钻机,根据岩土层特征及所要达到的地质目的,采用跟管、双管、植物胶护壁、机械回转钻进等工艺施工,以观察描述各土层。

原位测试:对细粒土采用标准贯入度试验,对粗粒土采用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上部细粒土层进行抽除并分层描述,根据原位测试,提供土层承载力、压缩模量等参数。

室内测试:在勘探孔中分别采取土样作室内测试。室内样品测试委托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试验中心完成,其成果能满足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

1.5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我公司于2012年8月10日完成野外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并提出勘探任务书,随即

地勘进场开展工点地质勘察,于2012年8月20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随后转入内业资

料整理,于2012年8月下旬提交本报告。本次勘察共完成的实物工程量见下表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表1 项目 单位 数量 附注 地质测绘 Km2 0.04 机动取芯回旋钻孔 m/孔 65.30/9 勘探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孔 m/孔 10.5/6 标贯试验 次/孔 14/8 土常规 组 15 室内 试验 土壤腐蚀性分析 件 2 引用前期勘察报告 水质简分析 件 3 引用前期勘察报告 1.6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勘察过程中我公司严格按照市政工程及公路工程勘察规范、规程、勘察技术要求、勘察合同及勘察工作实施大纲进行,勘察程序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在收集利用以往有关资料和可行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勘察工序,以工程地质组、钻探组、测量组为单位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对勘察质量层层把关,严格做到了事前、事中控制。

(1)收集资料齐全,勘察技术要求规范,勘察工作实施大纲经过审核,所有项目文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勘察程序规定。

(2)勘察工作组织得力、有序,勘察工程的事先指导性文件,如勘察纲要,勘察实施细则的编制合理,符合规范要求,可操作性强,经过公司级审核,满足本次勘察精度要求。

(3)工作用图为实测现状地形图(比例尺1:500),控制测量、图根点测量精度

14

眉山市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 施工图设计

符合规范要求,地形测量准确,现状地形图可供勘察、设计使用。

(4)工程地质钻探采用XY-100型钻机钻进,回次进尺控制在1.50m以内,采取率平均在75%以上,层位鉴别、分层准确,孔深、孔径符合设计及孔内试验要求。

(5)对同一单元土层采取了原状样品,样品等级Ⅰ~Ⅱ级,土层较厚时,在上、中、下部分别采样,样品组件数量经现场检查、核对后,送交土工试验室,样品包装、运输符合操作要求,测试项目按规范和大纲要求进行。岩土样品委托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试验中心进行土工试验,样品系统误差小,样品分析数据可靠。

(6)动力触探由地质工程师指导操作记录。每项工作均保持有相关质量记录,并经班组自检、项目部的过程检查和野外阶段竣工检查。

据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结果,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附录A概率理论进行数理统计,统计按各工程地质区段的每一层位土作为基本统计单元,统计频数n要求大于6,物理性质指标按算术平均值进行统计取值,力学性质统计在分析测试成果的离散程度后进行统计,经统计修正系数后取得相关指标标准值,再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提供建议值。岩土参数统计方法正确,取值合理,可供路线施工图设计使用。

勘察的外业工作达到勘察纲要和勘察技术要求的目的。勘察过程中所采集提供的各类地质参数可靠、准确,为编制本报告提供了质量保证。

2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地跨东经102°49′~104°30′、北纬29°24′~30°16′之间,东西长150Km,南北宽72Km,幅员面积7186Km2。眉山北接省会成都,南连乐山,东邻内江、资阳、自贡,西接雅安,是成(都)乐(山)黄金走廊的中段重点地区及“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市政府所在地东坡区距成都70余公里,距乐山大佛60余公里;北临成都双流机场40余公里,南距乐山大件运输码头70余公里。境内有成乐大件公路、213国道、岷江水道并行纵贯南北,省道106横跨东西,

成雅高速在境内交汇。拟建眉山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项目位于眉山市火车站片区,新建成绵乐城际快铁眉山站交通中心周边,位于眉州大道(省道106)与三苏大道间(见道路区位图),项目区交通方便。

2.2 气象水文

2.2.1气象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少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温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6.4℃。冬季降雨少,冰冻少见,无冻土及地下水冻结,一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最低气温仅为-5℃。春季气温回升快,少雨且时有春旱;夏季炎热期长,最高月平均气温可达35.9℃,时有夏旱、伏旱或洪水交替;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阴雨,相对湿度大。多年平均降雨量988.8毫米,雨量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8.5%;年平均相对湿度87%,年均蒸发量764.0毫米;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其次为北东、北北东风;静风率38%,最大风速16.7米/秒,风荷载0.25Kpa。

15

眉山市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 施工图设计

2.2.2 水文

眉山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两岸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河谷I级阶地,地面标高为412.49m~416.00m,场地最大相对高差为3.51m。

场地水位受测区附近东坡湖湖水涨落影响。

2.3地形地貌

眉山市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中部是宽阔的岷江河谷平原,东部仁寿县境内的龙泉山脉和西部东坡区境内的总岗山脉犹如两道绿色屏障,洪雅县境内的小凉山水井为全市最高峰,海拔高度3522米。本场地属眉山市东坡区,位于岷江河谷平原,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勘探点孔口地面标高413.56m-414.26m,高差0.70m,场地地形平缓。阶地物质主要为冲积粉质粘土及卵砾石土。

2.4 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孔揭示,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及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粉砂质泥岩。 根据本次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将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的特点,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Q4me)、冲积粉质粘土、冲积粉土、冲积卵石土。测区未见基岩出露,各土层的分布、埋藏情况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现将各地层按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e4):

以松散的卵砾石土、建筑垃圾、粉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于原路路基及房屋地基部分,厚度0.7~2.9m,既有路面上部15~17cm为砼,以下70cm为砂卵石填层,松散~稍密。

<2>粉质粘土(Qal4):

褐黄色,可塑,以粘粒矿物为主,含量约50%,粉粒含量约40%,与<1>人工填土层接触部位局部呈软塑状,厚约0.5~0.6m,分布不均,属Ⅱ级普通土。<2>粉质粘土层全线均有分布,位于<1>层下。厚度约4m。

<3>粉土(Qal4):

灰褐色,湿,密实,以粉粒矿物为主,含量约60%,细砂粒含量约40%,属Ⅱ级普通土。全线均有分布,多位于<2>层下。厚度约0.9~2.1m。

<4>卵石土(Qal4):

灰白色,稍密,卵砾石成分以变质砂岩及花岗岩为主;其中卵砾石粒径3~10cm,含量约55%;磨圆度中等,多呈次圆状,分选性一般,卵砾石风化严重,局部呈砾质砂状。全线均有分布,属Ⅲ级硬土。

2.5地质构造

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见图1)。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它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