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6db1f1f90f76c661371abf

2.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频率分布,正态分布(高斯方程、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标准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置信度与置信区间,t分布,可疑值的取舍(4d法,Q检验法、格鲁布斯法),显著性检验(t检验法、F检验法)。

2.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应用。

2.6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检查和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和量器、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校正测定结果),适当增加测量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教学任务: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减免与判别方法;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作用与两者的关系;掌握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定义、作用及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重要性、方法与途径;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准确度与精密度;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3.1滴定分析法简介: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的主要方式。

3.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量的浓度,滴定度。

3.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直接配制法,基准物质,间接配制法。 3.4滴定分析中的计算:计算依据,标准溶液的配制、稀释与增浓的计算,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之间的换算,被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滴定分析法的滴定过程和滴定方式;明确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的各种方法及有关计算,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的浓度和滴定度);掌握有关标准溶液浓度的相互换算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滴定过程和滴定方式;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24

教学内容:

4.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换算,浓度常数、活度常数和混合常数,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4.2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4.3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强酸(简),一元(多元)强酸(碱),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两性物质的pH计算。

4.4酸碱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pH计算(一般缓冲溶液和标准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常用缓冲溶液。

4.5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6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两种曲线的比较,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

4.7多元酸碱的滴定: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4.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混合碱的分析,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某些有机物含量的测定,极弱酸的分析,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非水滴定。

教学任务: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以及酸碱强度等基本概念;掌握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区别,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的写法;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踢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掌握酸碱平衡中溶液酸碱度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PH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与选择、常用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等概念;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熟悉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绘制及其有关的问题,熟悉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等;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测定结果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终点误差;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5.1概述:络合滴定中的滴定剂,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的特点。

5.2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络合物的形成常数,逐级形成常数,累

25

积形成常数,质子化常数,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5.3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副反应及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和计算。

5.4 EDTA滴定曲线: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5.6络合滴定指示剂: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指示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7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及计算,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缓冲溶液与辅助络合剂的作用,最高酸度与最低酸度及最佳酸度。

5.8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有关计算) ,控制酸度法、掩蔽法(有关计算)、选用其它滴定剂和化学分离法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

5.9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教学任务:了解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和特点;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各种形成常数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络合平衡中有关各型体的分布及浓度的计算;理解络合滴定中的主反应和副反应,掌握各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和计算、络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和计算;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常用的金属指示剂,掌握终点与指示剂的变色点的关系;掌握林邦公式及其计算,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掌握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了解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的特点;形成常数;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滴定曲线;络合滴定指示剂;终点误差;准确滴定的条件;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

教学内容:

6.1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特点,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影响条件电位的主要因素,条件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判断。

6.2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和诱导作用)。

6.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算通式、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6.4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及常用

26

的指示剂),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

6.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预处理的意义,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的条件,常用的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

6.6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重铬酸钾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碘量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其它方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

6.7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被测组分和滴定剂之间的计量关系的确定。 教学任务: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和能斯特公式的意义,了解影响条件电位的主要因素,能运用能斯特公式计算任一电对的电极电位;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了解氧化还原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算通式、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并与酸碱滴定曲线和络合滴定曲线比较;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了解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作用和要求;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结果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条件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

教学内容:

7.1概述: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银量法

7.2莫尔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防止吸附、干扰的情况),应用范围。

7.3、佛尔哈德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防止吸附、干扰的情况),应用范围。

7.4法扬斯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保护胶体、适当的酸度、适当的吸附能力、避光),应用范围。

7.5沉淀滴定法应用: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银合金中银的测定,有机卤化物中卤素的测定。

教学任务:了解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掌握莫尔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佛尔哈德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法扬斯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了解沉淀滴定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