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的新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国外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的新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5bdc3fccbff121dc36831d

国外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的新发展

张宝珍 曾天翔 于晓伟

摘 要:本文介绍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武器装备综合保障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美国国防部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策略和指南。 关键词:综合保障 装备保障

美军武器装备综合保障发展经历了从事后保障到综合后勤保障的演变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全寿命保障阶段。全寿命保障,亦称寿命周期保障,即在装备的寿命周期内对装备保障问题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合同管理方法,它可简单化地理解为:“谁研制、谁生产、谁终身维修及至退役处理”。美军认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装备的战备状态,而且是执行经济可承受性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途径。这种全寿命管理机制使武器装备的采办和保障实现了一体化。在保障策略上,寿命周期保障首选基于性能的保障(PBL)模式;在保障技术途径上,发展自主式保障;在保障管理上,采用寿命周期持续保障,美军F-35就全面贯彻了上述思想。

另外,在当前严峻的国防预算形势下,美国国防部正在落实的“更佳购买力指南2.0”,以实现国防支出的更高效率和生产力。其中将增加PBL的有效使用作为激励工业界和政府部门提高生产力和增加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基于性能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美军积极推进PBL策略,目的是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和作战样式对装备保障的要求,缩减后勤规模,降低使用和保障费用,提高经济可承受性以及装备的战备完好性。目前已发展成国防部首选的保障策略。

美国防部向PBL的转变,开始于一个国防部范围内的工作组根据1998年的防务授权法912C节的授权所进行的关于产品保障的创新性工作。他们的工作成果被写入一份名为《21世纪的产品保障》的报告中,该报告描述了一种综合的产品保障环境,关注的重点是用户驱动的工作结果。随后,国防部制定了实施PBL的工作路线图,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9年开始启动,致力于建立和培育实施PBL的环境。第二阶段,自2000财年开始,国防部确定30个试点项目来评估实现PBL的创新方法。这些项目涵盖所有重大武器系统族以及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贯彻了PBL的不同备选策略,包括全系统性能责任合同、子系统现代化、灵活的持续能力和创新的性能协议。第三阶段,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PBL。

2003年,美国颁发5000.1采办文件,提出PBL整体战略,并要求项目经理制定和实施PBL策略,目的是使整个系统的可用性最高,同时又使费用最低和保障负担最小。强调应根据法律要求,借助政府/工业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最好地利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能力。

2004年11月,国防部颁布《基于性能的保障指南》,指出PBL是国防部首选的产品保障政策。PBL的本质是购买性能,而不是购买零部件或修理活动。实施PBL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作战部队的作战要求。国防部积极改革合同和投资机制推进PBL,以便购买按照效能准则度量的可用性和战备完好性。目前,美军PBL进展迅速,从2000年启动第一个PBL项目——海军的辅助动力装置,到2005年, PBL项目累计数达到143个。

PBL作为获取和实施武器系统持续保障的新理念,是保障转型的需要,是新的DOD 5000政策的要求,是能使产品和服务的政府/购买方和企业/供应方都获益的最佳方法,与传统的保障有极大的不同,这也可以从下面PBL的主要原则中得到体现。1)购买性能,而不是以交易为基础的货物和服务;2)项目经理(PM)对全寿命周期系统管理(TLCSM)负责;3)签订以客观的度量标准为基础的基于性能的协议(PBA);4)明确产品保障集成方(PSI)??将保障集成起来并实现性能/保障目标的“单一联系点”;5)公私合作。它将保障作为一个综合的、可承受的性能包来购买,以便优化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它通过以具有清晰的权力和责任界线的长期性能协议为基础的保障结构来实现武器系统的性能目标。

美国实施PBL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阿富汗战争期间,有两个项目的保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它们是美国海军的辅助动力装置(APU)和空军的联合监视目标与攻击雷达系统(JSTARS)。而这两个项目都采用了PBL保障模式。在伊拉克战争中,实施PBL保障和全寿命周期系统管理的项目超过12个。所有这些作战平台的保障均超过了作战需求。其中有几个项目特别出色。例如,F-117和F/A-18 E/F战机、JSTARS和通用地面站、C-17战术运输机。

在军用航空领域内的PBL保障合同中,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的C-17全球持续保障合作伙伴(GSP)计划是成效显著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在性能参数的改进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C-17的可用性达到了美国空军大型机队的最高水平。C-17的能执行任务率(MCR)保持在85%左右,装备可用度平均达到72%。其它的度量参数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客户满意度的主观评定超过90%,波音也因此获得激励金。用以度量空军在C-17部件窗口迅速领到所需部件的发放效率,保持在90%以上。其它的零部件有90%以上能够在48小时内送货。据波音公司介绍,从2001年开始,C-17的实际飞行时间比预期高出5%。美国空军最初预计每架飞机每年的飞行时间约为1000小时,但实际上达到了1200~1300小时。

2001年美海军与波音公司签订的F/A-18E/F综合战备完好性保障团队(FIRST)的PBL保障合同,也取得了明显效果。该合同覆盖了F/A-18E/F大约73%的器材保障,包括3889种武器可更换组件(WRA)、653种中继级可修理件、349种保障设备、130种国防后勤局(DLA)消耗品和10000多种非国防后勤局消耗品。从实践结果看,F/A-18E/F的FIRST项目将零部件合同转化为性能水平的合同,提高了保障性,NAVSUP(海军供应系统部)避免了购买传统的用于维修周转时间(RTAT)和产品订货与交货时间(PLT)所需要的库存物资。在全资可视化(TAV)方面,FIRST 项目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提供实时供应规划、资产管理、需求状态、修理能力信息,以及发货运输信息和专项报告。波音公司通过界面用户化和提高性能证实了其满足用户需求的灵活性和响应性。FIRST在提高保障性方面迈出了相当大的步伐,尤其是在积极开展过时淘汰管理、提高通过机内测试进行故障隔离的能力,以及通过重新设计提高性能和减少寿命周期费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2 自主式保障

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预算都不同程度地缩减,而武器系统的采办费用日益庞大,经济承受性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成为各国军方关注的焦点。而据国外统计数据,在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中,使用与保障费用占到了总费用的60%以上,甚至达到70%~80%,降低装备使用与保障费用的需求迫在眉睫。

同时,为了适应作战需要,美军在《2010年联合设想》和《2020年联合设想》中提出了“主宰机动、精确交战、全维防护、精确保障”四大作战原则,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保障方案与作战方案并肩提出。为了实现联合作战和精确保障的目标,要求大幅度缩小保障规模,实现敏捷、准确和经济的全球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装备故障诊断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已经从过去的机内测试(BIT)和状态监控进一步向涵盖整个装备的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方向发展,使装备自身可以具备预测和健康管理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减少外部保障设备,缩小保障规模创造了条件。

在上述经济承受性和全球保障的需求牵引下,在PHM、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下,美军借助F-35联合攻击机(JSF)项目的研制为契机,提出了“自主式保障”(Autonomic Logistics,AL)这一全新的保障方案,其动机一是借助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将基于状态的维修和美军整个信息链系统相结合,达到保障信息一体化;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装备自诊断、预测与维修保障能力,使装备不仅仅是维修的客体,也是维修保障主体的重要组成,即

将维修主体前伸到从装备自身开始;三是进一步缩减装备保障环节,优化保障体系和资源,达到精确、机动、快捷、经济保障的目的。

自主式保障的目标是设计一种主动而非被动反应式的保障系统,以最大程度地识别问题并自主启动正确的响应。AL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保障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种无缝的保障系统,这种系统使武器系统能够以最低的费用达到规定的能执行任务率。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故障通报及时,提高了保障的针对性和保障效率,降低了保障成本;2)故障诊断准确,自动化程度高;3)提高了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保障系统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了全球作战的需要;4)通用性好,可以在其他武器的保障系统中推广应用。

F-35的自主式保障系统是一种借助先进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全新的保障系统,它使原先劳动力密集型的活动如维修、备件供应和运输管理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方案,即当装备还在空中飞行时,机载的预测诊断系统所检测到的装备故障信息便可自动传输给地面的维修站和补给系统,使其准备好相应的零备件、技术资料、维修人员和维修设备等。当装备着陆后便可快速进行维修,保证装备再次出动,缩短装备再次出动准备时间,提高装备的出动强度并大幅度减少维修工作量,节省使用和保障费用,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据估计,采用这种新的保障系统可使维修人力减少20%~40%,保障规模减小50%,出动架次率提高25%,使装备的使用与保障费用比过去的机种减少50%以上,使用寿命达8000飞行小时。

F-35项目的自主式保障系统与主装备同时立项研制。2001年F-35 项目办公室与洛马公司签署的系统研制与验证(SDD)合同中,包括了整个装备系统(由装备和自主式保障系统构成)的研制内容。其中,SDD阶段自主式保障工作是研制自主式保障系统,设计、制造和试验第一份样品,包括保障系统(SS)、训练系统(TS)和信息系统(ALIS);利用自主式保障系统支持研制试验与评价和使用试验与评价;制定持续保障计划。2005年以来,F-35项目自主式保障组(AL IPT)从根本上提升了对装备组装的保障。F-35项目采用了为工厂和外场研制通用测试设备的原则(即综合测试策略),为其带来了引人注目的寿命周期费用节省(8亿美元)。2005年11月成功通过了飞行员训练系统的初步设计评审(PDR)。2006年3月通过维修人员训练系统的初始小批量生产审批,2006年9月通过飞行员训练系统的关键设计评审(CDR)。2006年,F-35的AL IPT与全球持续保障组合并成自主式全球持续保障组(ALGS IPT),开通持续保障运行中心;建立备件库;开始飞行员和维修人员训练;交付必要的工具、保障设备和技术资料来支持F-35装备的生产和试飞。在2006年成功完成自主式保障信息系统和自主式保障系统关键设计评审后,正在为飞行试验装备提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