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专用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专用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476668964bcf84b9d57b7f

作 物 种 类 禾 谷 类 薯 类 烟草、甘蔗 代 表 作 物 产 量 构 成 因 素

稻,麦,玉米,高梁 穗数 x 每穗粒数x 粒重

山芋,马铃薯 烟草、甘蔗 株数 x 每株薯块数 x 单薯块重 株数x 每株茎(叶)数x单茎(叶)重 (三)产量构成

因素的形成

穗数:始于播种,决定于分蘖期,巩固于拔节孕穗期

穗粒数:始于分蘖期,决定于幼穗分化、抽穗扬花及受精结实 粒重:决定于受精结实果实发育期. 禾谷类作物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特点: 群体总颖花量高:产量随颖花量增加而增加 作物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

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 (四)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1) 产量因素的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各种产量因素难以同步增长, 表现出竞争制约; 但可以找到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关系。

2) 产量因素间的相互补偿:后期形成的产量因素能补偿前期形成的产量因素的不足之处。

二、高产栽培的物质来源

一)产量与光合能力

生物产量(干物质) = [光合面积 x 光合强度 x 光合时间 – 消耗] 经济产量= [光合面积 x 光合强度 x 光合时间 – 消耗] x 经济系数

13

光合面积:植物上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面积 光合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所同化的CO2毫克数

消耗:1、光呼吸:光合作用的同时,绿色细胞分解同化物吸收O2放出CO2的反应(20—40%)

2、暗呼吸:一般的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要进行(33%) 二)干物质生产

干物质积累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

作物生长初期,植株较小,叶片和分蘖或分枝不断发生,并进行再生产。 随着植株的生长,叶面积的增大,净同化率因叶片相互荫蔽而下降,但由于单位土地面积上叶面积总量大,群体干物质积累近于直线增长。

叶片逐渐衰老,功能减退,群体干物质积累速度减慢,同化物质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运,当植株进入成熟期,生长停止,干物质积累亦停止。

花后干物质积累越多,产量越高;花后干物质积累是高产的一个重要来源。

三)高产栽培的干物质生产特点:优化群体物质生产积累动态,稳定前期生长量,合理增加中期高效光合生产量,增强后期物质生产积累能力

2.进一步提高群体生育中期高效光合生长量,增强后期光合生产力 三、源库流理论

14

源:合成并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指其光合能力。

库:贮存或消耗同化产物的器官或指其接纳能力。 流:同化产物的运输系统或指光合产物运转速率。 源库流与植物产量的关系: 源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库能以反馈机制促进源的光合能力 流是同化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途径。

源足,库大,流畅才能得到高产。 高产栽培作物灌浆期特点:

籽粒灌浆前、中期(抽穗-乳熟期):以较高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与转运,满足籽粒库容的有效充实;

籽粒灌浆后期(乳熟-成熟期):以较多的光合物质,进一步满足籽粒充实之需,还能以充足的物质供茎鞘再度充实之需,保持后期茎秆支撑强度。 从源库流的角度看作物高产栽培的途径 增源:1 扩大光合面积—合理密植、安排间套作 2 提高光合能力—选育新品种、措施保障 3 光合时间—延长光合功能期、安排复种 扩库(稻):1 穗数—分蘖期增加有效分蘖

2 每穗颖花数—拔节孕穗期保蘖、促花保花 3 籽粒容积—植株状况、外界条件、灌浆速度有关 流畅(稻):光强、温度增大和充足的土壤水分有利于同化物的转运。 四、植物群体和群体光能利用率

植物群体:由植物个体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有自身结构特性和生理调节功能。调控群体的发展是提高群体光合作用和植物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产栽培的作物群体质量指标

1、提高经济器官生长期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 经济产量 = 花后光合积累量 +花前贮藏物质xR

高产栽培中,要大力提高开花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

育种上,株型的定向在重点放在提高生殖器官生长的比例分配上;提高花后物质

15

积累是高产群体的核心质量指标。 2、花期达到适宜的叶面积值(LAIopt) 3、扩大总库容量

4、在适宜LAI范围内提高粒叶比或铃叶比 5、调整叶系组成,提高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 6、单茎茎鞘重(基部节间长度) 7、根系活力

颖花根流量(锦铃根流量)

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群体的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几个原因:

1 漏光损失 2 光反射损失 3 光饱合 4 水,肥,温度不适宜 高产群体具有高光效株型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 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1)复种与间作套种 (2)合理密植 (3)培育优良株型 (4)改善水肥条件 (5)增加田间CO2浓度 (6)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四讲 作物生产的问题及技术对策 传统农业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

耕地撂荒 “林上粮下”

16

“农业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