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复习思考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天然产物复习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d56abf2cc58bd63086bd32

3、

4、

5、(1)Feigl的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与醛类、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

合物。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专用于鉴别苯醌及萘醌。样品在白色背景下呈现出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区别。

(3)Borntrager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羟基蒽醌类化合物显红色至紫红色。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形成蒽醌后才能呈色。

(4)Kesting-Craven反应;当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的醌环上有末被取代的位置时,在碱性条件下与含活性次甲基试剂,呈蓝绿色或蓝紫色,可用以与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区别。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蒽醌类化合物如具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其中与Mg2+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一定的颜色,可用于鉴别。如果核上只有一个α-OH或一个β-OH或二个OH不在同环上,显橙黄色至橙色;如已有一个α-OH,并另有一个OH在邻位显蓝色至蓝紫色,若在间位则显橙红色至红色,在对位则显紫红色至紫色。

6、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呈酸性,易溶于碱性溶剂。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

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一样。一般规律如下:

(1)带有羧基的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于不带羧基者,一般蒽核上羧基的酸性与芳香酸相同,能溶于NaHCO3水溶液。

(2)如羟基位于苯醌或萘醌的醌核上,属插烯酸结构,酸性与羧基类似。 (3)由于α-羟基蒽醌中的OH与C=O 形成分子内氢键,β-羟基蒽醌的酸性强于α-羟基蒽醌衍生物。α-羟基蒽醌的酸性较弱,不溶于碳酸氢钠及碳酸钠溶液。 (4)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加,无论α位或β位,其酸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据此可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蒽醌类化合物:用碱性不同的水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1%氢氧化钠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依次提取,其结果为酸性较强的化合物(带COOH或二个β-OH)被碳酸氢钠提出;酸性较弱的化合物(带一个β-OH)被碳酸钠提出;酸性更弱的化合物(带二个或多个α-OH)只能被1%氢氧化钠提出;酸性最弱的化合物(带一个α-OH)则只能溶于5%氢氧化钠。

7、

OOCH3OCH3CH3OHOOHCOOHO

丹参酮ⅡA 大黄酸

OOHOHO

茜草素

大黄酸的显色反应

(1)Mg(AC)2反应:橙红色 (2)Borntrager反应:红色

8、蒽醌母核可划分成具有苯甲酰基结构的部分和具有醌样结构的部分。苯甲酰基结构部分给出第II和IV峰,醌样结构部分给出第III和V峰。5个吸收谱带范围大致如下:230nm左右(第Ⅰ峰)、240~260nm(第Ⅱ峰)、262~295nm(第Ⅲ峰)、305~389nm(第Ⅳ峰)、400nm以上(第Ⅴ峰)。

复习思考题(五)

三、判断对错

1、能与盐酸-镁粉产生橙红色反应的化合物一定是黄酮类化合物。 2、能与镁盐显色的化合物一定是黄酮类化合物。 ()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OH、OCH3 等)取代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有关。()

4、黄酮及黄酮醇类UV光谱谱形相似,但带Ⅰ位置不同。()

5、一般情况下,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体系短,故不显色或显微黄色。()

6、3`-OH黄酮能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

7、纸层析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以8%HAC水溶液展开时,苷元Rf值大于苷的Rf值。() 8、与FeCl3显色的反应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专属反应。()

9、纸层析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以8%HAC水溶液展开时,苷Rf值小于苷的Rf值。() 10、黄酮苷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11、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成分可被醋酸铅沉淀。() 12、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强的一种还原剂。()

13、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环连接在C环的2位上,若C环上无羰基的是橙酮类。()

14、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在200~400nm的区域内存在三个主要的吸收带。() 15、在某一化合物的UV光谱中,加入NaOMe时带I出现40~60nm红移,则该化合物有3-O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填空题

6、有一黄色针晶,FeCl3反应为绿褐色,HCl-Mg粉反应红色,Molish反应阳性,氯氧化锆试验呈黄色,加柠檬酸后,黄色(1),此针晶为(2)类化合物。 7、黄酮类化合物在240-400nm区域有两个主要吸收带,带Ⅰ在(3)区间,由(4)所引起;带Ⅱ在(5)之间,起因于(6)引起的吸收。 8、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7),故显一定的酸性。 9、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8)和(9)黄酮。 10、

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10)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

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洋盐。 6、槐米的主要成分是(11)

7、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12)和(13)。

8、某中药中含有黄酮类成分,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减褪,示有(14)。

9、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环连接在C环的2位上;C环为五元环的是(15);C环开环的是(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