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旱情监测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全国旱情监测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b75afdc8d376eeaeaa3187

前 言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干旱灾害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旱灾发生频繁、涉及面广、历时长,对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大。引发我国干旱灾害的因素除自然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引发干旱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从数量、质量、供给保证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所形成,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一些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干旱缺水等造成的损失将愈来愈严重。

干旱灾害的日益严重性决定了我国的抗旱减灾任务也将日益艰巨而繁重。按照新时期治水新思路,我国抗旱工作理念和实践都有了重大突破,抗旱工作由传统的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生态全面抗旱转变,在抓好传统的农业抗旱工作的同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抗旱工作提出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城市抗旱和生

4

态抗旱活动。面对抗旱工作新形势,作为抗旱减灾的重要基础工作,必须全面加强旱情监测,满足抗旱工作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抗旱体系还不完善。旱情监测是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但从多年的抗旱实际工作中看,旱情信息的监测与汛情信息的监测相比,无论是信息源,还是监测技术手段,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旱情信息采集基础薄弱、站网布设不足,自动化程度低,处理手段相对落后;旱情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应用软件少,功能弱,旱情实时分析能力差等,判断旱情很多地方主要还是凭经验,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各地还没有建立比较规范的旱灾评估体系,干旱灾害对农业、工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造成的损失以及抗旱效益难以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等。不能满足新时期全面抗旱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

旱情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旱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墒情作为反映旱情一个直接指标,需要结合降雨、流量、水位、蒸发、水质、地下水、水库蓄水等水文水资源信息进行综合评判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旱情。抗旱减灾决策除了直接的旱情监测信息、统计信息外,还需要社会、经济、地理以及水利工

5

程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因此,需要水利(水文)部门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针对新时期抗旱工作的新形势,制定旱情监测规划,加强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增强旱情综合分析评判水平,全面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对于新时期抗旱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满足新时期抗旱工作需求,迫切需要编制全国旱情监测规划。

本规划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理念,以全面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充分利用水利(水文)部门各类监测站网的强大功能,充分利用现有水文站网和相关项目的建设成果,通过整合并利用气象、农业等相关部门旱情监测信息资源,建立与现有水文站网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全国旱情监测站网,建设全国旱情监测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旱情监测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为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等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旱情信息及分析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本规划由国家防办和水利部水文局共同组织编制。为防止重复建设,以期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本规划的编制还参考并引用了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成果,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等相关建设项目内容。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