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894b110b4e767f5acfcec9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执行,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教育管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布局调整的进程也受到一些现实困难的阻碍。

一、农村中小学调整的背景及动因

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以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学校布局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每一次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一)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是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客观原因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小生源不足,出现了大量的“微型”学校,生源减少客观上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在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某县级市为例,现有初中和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98万人、5.81万人,比2001年的3.55万人和5.91万人下降了16.06%、1.69%。

(二)地方上经费不足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客观要求

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即教

育费附加、教育集资、财政拨款。由于上级政府投入很少,县乡财力薄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渠道。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山由“以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的转变。但由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而国家的投入机制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资金投入出现“空档”,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减少,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面临困境。因此,政府希望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办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

(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直接动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就该市的部分农村现状来说,大部分的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在城市居住,其子女就会选择在城市读书,从而造成农村学龄儿童就减少。当年村村办小学的思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农村人口规模及转移的现状变化,因此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四)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农村教育资源分散,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基本上是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一所初中。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降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现在一个村只有10至20个学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要是办学,一些

固定投入却一样不能少。如教学楼的建设,师资的配备等,结果班额不足,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种情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规模效益,节省投入资金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进行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现共有初中20所、小学92所,学校数量分别比2001年的26所、133所下降了23.08%、30.83%。

(五)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上升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实需求 无论是硬件条件和软件设施,城乡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开始迫切地需要精神方而的满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有的家长专门在学校附近租房以方便孩子读书。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城里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门可罗雀,为满足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必须进行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其中城镇驻地学校学生人数6.91万人,比2006年5.41万人上升了27.73%,农村在校生人数1.88万人,比2006年2.84万人下降了33.8%。通过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一批生源不足和办学条件不好的中小学,集中投入,提高定点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促进农村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缩小农村与城市在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办学水

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该市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一)少部分撤并学校孩子上学的安全存在隐患,急需增加标准校车

布局结构调整后,少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该市现有的标准校车数量不能满足其需求,急需增加标准校车数量;部分农村道路较窄,不适合校车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二)初级中学全部采取寄宿制,农村住宿条件较差

该市现有的所有初级中学均采取寄宿制,除少部分离家特别近的学生外,三公里以外的学生全部寄宿。将离校远的孩子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无疑是解决因布局调整导致学生上学难问题的较好途径。寄宿制不仅能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而且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增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